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20-12-13 17:40:55 作者: 孟子的民本思

  《史记》说孟子有著作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以为外书四篇内容浅薄,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撒播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辞和思维:在人道方面,建议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人能够经过内省去坚持和扩大它,不然将会损失这些善的质量。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因而他要求人们注重内省的效果。在社会政治观念方面,孟子杰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便是对公民“省惩罚,薄税敛。”他从前史经历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全国都因为仁,因为不仁而失全国。着重发展农业,体恤民众,注重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百姓不饥不寒,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建议,以为君主有必要注重公民,“诸侯之宝三,土地、公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能够易其位。至于像桀、纣相同的暴君,臣民能够起来诛灭之。他对立实施蛮横,即用吞并战役去降服其他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夺民意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施王道就能够无敌于全国。在价值观方面,他着重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着重要以“礼义”来束缚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胜的物质条件而抛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image.png

  民本思维

  孟子依据战国时期的经历,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则,提出了一个赋有民主性精华的闻名出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为怎么对待公民这一问题,关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点的重要性。孟子十分注重民意的向背,经过很多前史案例重复论述这是关乎得全国与失全国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公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终。孟子以为君主应以保护公民为先,为政者要保证公民权力。孟子附和若君主无道,公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而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间包含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文」的开端。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同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位置才被推到了顶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维,曾命人删省《孟子》中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