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会爆发并非无征兆,朱元璋埋下了怎样的伏笔?

2021-05-13 22:59:33 作者: 靖难之役会爆

  古代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兄弟反目的情况时常上演,已见怪不怪。但叔父和侄子相争,最后还将正统皇帝赶走,自己继位的情况就比较少见了,而这就是在明朝初期发生的“靖难之役”。建文帝兵力占优,却没办法阻止朱棣的进攻,最后丢了皇位不说,自己还下落不明。实际上靖难之役会爆发并非无征兆,朱元璋或许早为这样的事埋下伏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父子关系不和是关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1、明朝立国的天然缺陷

  所谓“靖难”,字面意思大致是“清除、平息灾祸与苦难”。通过战争(内战)的方式,或许可以解除、平息一些负面状况(所谓“清君侧、靖国难”),但战争本身,也会带来无可避免的灾祸、苦难;战争过后的梳理或说“清算”,也势必留下这样那样或深或浅的伤痛。

  所以,从解除、平息灾祸与苦难的角度讲,“靖难之役”这个概念,多多少少,有逻辑悖论之嫌。因而,这场具有相当规模、影响深远的战争,从史至今,都被不同看待。

  支持建文帝代表的“正统”者认为,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的谋篡之举,是“以藩犯上”。更愿持“结果导向”者则认为,无论起因,靖难之役,使得明王朝真正“上了正轨”,实堪“大治之序幕、必由”。

  骑墙而论,靖难之役的发动,实非纯然的“进步”,但“洪武”、“建文”的明初,如果没有强大外力予以重大变革,也真可能立而复破;唯独可议的,只是变革的手段——是否必须要战争?是否一定要在战争过后大兴屠戮?而已。

  明初的“洪武”时代,也就是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在位时期,新生王朝,确有亟待填补、修正的“天然缺陷”,大致可概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跟以往诸多改朝换代不同,这个推翻,是以民族的对立为根由、经历了持久而残酷的战争而实现,更富于由元朝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的报复性。

  其次,这一波改朝换代的历史巨浪,历经两个大的阶段,即汉民族众多反对蒙元统治的武装合力倾覆元帝国,和,各方胜利者之间关于“入主天下”的角逐,旷日持久、铁血无情。

  再有就是最终的胜利者朱元璋的质素、个性。

  史家普遍讲,纵观中国封建史,只有两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矫情点儿,刘邦“起事”前,大小还是个“亭长”,虽不是官,更非贵族,却也算“吏”,并非十足的白丁。而朱元璋则相对更“纯粹”。

  此二人的另一个不同是,刘邦“起事”之初,便是一股势力的头目;朱元璋却是“噬主而尊”,更类“枭雄”。从他们“成事”后的治政表现看,同样是杀伐得位,“成功之路”更凶戾的朱元璋,更是“以武而定”,且面临“凋零百年”的人文荒芜,既没条件像刘邦那样“拿来主义”,也更加忧惧新王朝的安全,故而严刑峻法。而出身、经历等等,又不仅培植、助长了他刻薄狠辣的个性,也给人文的“修复”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白。

  文化不高,又必须要谋“心治”;对知识分子依赖与猜忌共存,兴文字狱、设锦衣卫,铁血高压、酷刑炼狱,稳固政权成本太高,“大治”表象之下,人人自危、奸佞滋生,以至于不得不取缔亲手建立起来的特务政治构架(罢锦衣卫)。简直可以说,洪武后期,老皇帝面对实质上仍是风雨飘摇的江山,有些“技穷”。

  好在,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368~1398、纪年31年)的开国皇帝,他的威望和强大决策力,维持住了相当程度的稳定;不幸在于,这种稳定,近乎完全他的个人领导力,而缺乏制度性保障。

  这样状况,加上人文修复的缓慢、反复,形成一旦失去个别的卓越领导就会陷入治政混乱和发展迟滞甚至倒退的困局。就当时政治环境而言,避免困局、乱局最现成其实也是几乎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就只有寄望于出现新的卓越领导者。

  不幸的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没能担起这个历史重任。也许,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若没有更适合承担起历史责任的人物,他(建文帝朱允炆)也还是有机会。可偏偏,历史老人在这个关键时刻,为新兴的明王朝,安排了另一位卓越人物,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