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弄权的现象为何如此严重?皇帝对其很是信任和放纵

2021-08-24 06:51:20 作者: 明朝宦官弄权

  宦官作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伴生品,一直扮演着地位低下的角色。然而,历史上却出现过几次宦官干政甚至专政的情况,最著名的便是汉朝末期与明朝时期。如果说,汉朝末期的“十常侍之乱”只是一次偶然事件,那么,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宦官乱政现象,便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大奇观。当然,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灭亡,大多是源于内部政治的腐败,归根结底,还是朝中大臣权力过重,甚至,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而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显然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极度小心的控制着大臣们手中的权力,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将权力下放于身边的宦官。

  尽管如此,仍然不可避免皇权受到威胁的可能,但是,宦官权力过大总胜过权臣的出现,至少,宦官不会像权臣一样在死后将权力传承给下一代。不管宦官生前掌握着多么庞大的权力,死后他们的所有权力都会归还给皇帝,出于这样的考虑,明太祖才会允许宦官干政这一现象的出现。

  显然,明太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为了更好地控制手中的权力,朱元璋不惜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监视百官,使得锦衣卫由此而生。可以说,锦衣卫作为一个专门负责刺探官员隐私、监察官员行为的机构,早期在朱元璋的心中自然有着很高的地位。锦衣卫建立之初并非由宦官组成,但是,此时已经有了宦官插手其中。到了明成祖时期,宦官地位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郑和下西洋”。不管是航队的带队领导郑和,还是副官王景弘,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宦官。

  另外,宦官有时也被作为统治者打压政敌的一种工具。据说,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除了彰显国力以外,最主要的便是寻找遗失流离海外的建文帝。建文帝原本为明太祖之孙,其父亲在明太祖时期被立为太子,由于父亲早逝,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便落到朱允炆(后来的建文帝)身上。

  建文帝登基后,他的叔叔朱棣等藩王便成了最大的威胁。而恰巧,这时候的建文帝又着手于削藩行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朱棣造反的决心,更是给了他一个起兵的最好借口——清君侧。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不仅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还占领了首都南京自己称帝了。尽管,自己成功登上皇位,但是,建文帝却在最终战役中不知所踪,而这,便成为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以至于,朱棣成为明成祖之后,仍然执着于想要除掉建文帝。而郑和等人被皇帝任命如此重任,也足以看出宦官在这时期的突出地位。

  除此之外,明成祖对宦官的重用,也存在着一定的报恩因素。据说,朱棣在夺取政权的时候,宦官给他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因此,夺权成功之后,朱棣才会将宦官视为自己的心腹。而宦官也不再仅限于服务内宫,除了像郑和那样出使外国以外,宦官还掌握物资采办、地方征税、监督军队等许多权力,甚至,还可以担负镇守疆土的重任。而宦官能够读书学字,也是其得势受宠的另外一大突出体现。历朝历代对于宦官识字的权力,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到了明宣宗时代,不仅完全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则,还专门开办了一个为太监服务的学习机构,令大学士负责教习任务。

  明朝时期,有一种叫做殿阁大学士的官员,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内阁制度,主要负责帮助皇帝决策各大朝廷事务。通过一种名为票拟的类似奏折的文件呈递给皇上,再由皇帝用红笔对票拟进行修改,称作“批红”。到了明朝中后期,许多皇帝为了方便(偷懒),常常令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按照自己的意思写批红,甚至,发展到后期直接让对方全程负责。

  这种情况的出现,太监能够识字便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前朝之所以对宦官识字做出诸多限制,显然也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明朝却将这一传统打破,也可以看出宦官的地位是何等之高。与权臣最大的区别在于,宦官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不管宦官的势力多么庞大,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手中的所有权力都会随之被收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