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为何要推行这个政策?

2021-08-27 15:21:54 作者: 什么是&ld

  随着秦国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秦国对法家思想也越来越推崇,历代统治者无不认为是法家成就了秦国,创造了秦军的荣耀。但到了庄襄王时期,却有一个人看到了法家思想的缺陷并试图纠正,这个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组织大量门客编修《吕氏春秋》,希望能将此书献给嬴政,作为嬴政执政后的指导思想,让他带领秦国走出极端的状态,让秦国成为一个兼收并蓄的思想熔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显然,吕不韦失败了,他没能阻止秦国继续走向极端。一方面是因为法家思想在秦国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吕不韦在秦统治集团内斗中失败,嬴政因人废政,自然也就没能采用吕不韦的主张。

image.png

  始皇的统一大业完成后,大量的珍宝、美女和各种享乐的物品被送到了咸阳,供始皇享用,但同时,始皇也没忘记网罗人才为自己的政权服务。他“悉召文学方士甚重”。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初入秦朝时,他们也是受到了百般礼遇,始皇经常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他们也乐意积极谋划。

  例如,在制定秦王朝的礼仪制度时,始皇就是“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最终确立了秦朝的礼仪制度。始皇封禅等措施,也都有很强的儒家色彩,都是他听了儒生的建议后实行的,儒家的大一统观念、礼教规范、忠君等观念也都被始皇吸收采纳,并将其刻入巡行碑文中。

  从以上论述看,始皇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实用方面,对儒生也主要是用他们的知识而非他们的思想,对儒家的核心思想并未采用。在秦朝的朝野中,法家思想还是主流,墨家的部分思想只是起到了强化法家思想的作用,纵横家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没能给秦朝带来有益的影响。在吕不韦的尝试失败后,秦国失去了第一次转型的机会。

image.png

  后来,始皇与李斯发现,不少儒生用他们的思想学说议论秦朝的大政方针,并用各自的学说指出法家思想的不利之处。秦国是靠法家强盛起来的,他们很难对这种引导秦国走到现在的思想产生怀疑,而李斯本身是法家,更是法家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非议法家思想的人自然会遭到打击。于是“焚书坑儒”发生了,“以法为教”的政策也就出台了。始皇靠着这种残暴的手段迫使天下人认同法家思想,这就使秦朝再次失去了转型的机会,断绝了秦朝走向长治久安的希望。

  “以法为教”规定人们学习的东西只能是各种法令,这就大大减少了教育的内容。人们要想学习,就必须找那些懂法的人去拜师,因此,与“以法为教”政策相匹配的“以吏为师”政策就诞生了。这一政策规定:传授法令这种光荣的任务只能由各级官吏去完成。

  但事实上,“以吏为师”并不是李斯创造的。早在西周时期,由于严密的等级制度和落后的信息传递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典章、文物等各类教育用具都藏于官府,“民间无书无器,学术专为官有,教育非官莫属,非官莫能”。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实际上也就是以吏为师。但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信息交流变得相对容易起来,于是出现了官学衰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image.png

  教育开始打破“以吏为师”的局限,慢慢发展起来。到秦朝时,李斯为了保卫他所信仰的法家思想,为了助始皇加强统一,压制人们的思想,不惜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秦朝又搬出了倒行逆施的“以吏为师”制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策的推行,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氛围,也开启了政府实行文化专制的恶劣风气。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大多处于政治势力的监控之下,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继续前行。而秦朝也在施行这一政策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始皇“唯法独尊”,其他各派都对秦王朝的政策三箴其口,这就使秦朝的统治思想只能是法家思想,失去了选择的余地,也失去了纠正错误政策的机会。同时,这项政策触犯了太多非法家知识分子的利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秦王朝或抱怨、或反对。这样,秦王朝就失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只能靠武力和峻法来维护其统治。这样的统治怎能长久?但显然始皇和秦二世都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能带领秦王朝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灭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