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一统思想简介:大一统思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21-08-28 06:50:57 作者: 秦始皇大一统

  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个王朝,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始皇帝,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实践了大统一思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始皇都建立起了一套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为后来历代王朝的大一统事业提供了观念上和制度上的范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一统思想是由始皇实践的,但大一统思想并不是始皇最先提出的,也不是在秦国产生的,它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渊源。“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中,但包含大一统思想的理论和观念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萌发了。

image.png

  三皇五帝时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曾提出了“万国和”的主张。“万国和”即指天下一家,万国一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这种“万国和”的思想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基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尧舜禹巡狩全国各地,让各地势力统统拜服在他们脚下。传说舜就是为了万国一统的事业,死在巡狩的途中。大禹时,对内设立九州,对外建立五服制,开始形成统一观念。九州制可以看做是后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雏形,它将全国分为九个部分,每部分设立州牧,集中权力于中央,这正是大一统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商代伊尹提出“其难其慎,唯合唯一”的主张,这是对黄帝的“万国和”思想的发展。在其著作《说命》篇中,他更明确地提出了“天子唯君万邦”的主张。

  到了周代,周人继承了“君万邦”的思想,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口号,认为天下的一切都应服从周王室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周代对内实行宗法制,对外实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各国争霸,但争霸的实质仍然是争夺或维护最高统治权,实现新的天下一统。

  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精彩纷呈。他们的思想观点虽然大不相同,但大多思想流派和思想家都为大一统观念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当时,儒家和墨家的学说最为流行,有“非儒即墨”之说。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力图维护天下归周的统一局面。他的许多思想都体现着王权至上、政治统一的理念,也被后世奉为天下一统的经典理论。此外,孔子提出了“大同”的思想,即“天下为公”,这里面也包含了一种大一统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致力于打造大一统理论的先锋。

image.png

  墨家学说中,尚同、尚贤的理论也为后世大一统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渊源。墨子认为,如果人人都有自己的主张,那天下就很难统一,必须让百姓与统治者同是同非,逐级统一之后,最终统一于天子,这样天下就能统一了。墨子“尚同”观,实质上是代表了受压迫的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有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以避免自己在战争中死于非命。

  春秋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将“道”的哲学观念和“一”的思想相结合,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是归于自然,回归到“道”。无论如何变化,最终归于“道”这个“一”。

image.png

  到了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统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当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时,孟子说:“定于一。”当梁惠王问如何才能使天下安定时,孟子回答只有统一才能安定。孟子认识到天下不会永远处于列国纷争的时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统一。

  集儒法于一身的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家学派的韩非、李斯的老师。他提出了“四海之内共一家”的观点,认为天下“分久必合”,要用儒法结合、礼治与法治相互运用的方法,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