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里占重要地位的“盔甲”,都会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2020-09-30 22:33:07 作者: 古代战争里占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带甲十万”形容国家的强盛。《唐律疏议》、《宋刑统》《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着“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原则,突显出盔甲比进攻性武器更为可观的价值。

盔甲这么重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上图_ 刚出土时,身穿皮甲的的秦兵马俑

皮甲

皮甲因造价低廉、质地坚韧、易于加工、原材料获取便利等优点,它的使用跨度从殷商到清朝,是战争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盔甲。战国文献《考工记》明确表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当时的盔甲原材料选用犀牛皮。

上图_ 宋辽时期札甲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皮甲由整片使用向小片连缀进化,形成了盔甲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札甲”。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解释:“一叶为一札,七节、六节、五节其数也。”也就是说皮甲由甲叶组成,一片甲叶为一札,多以七片、六片、五片组成完整的皮甲。札甲的出现,使皮甲演化为用于躯干部分的“上旅”和用于足部的“下旅”,功能有细化,防御更完善。

上图_ 元军的札甲

元朝时期,生活在中国的犀牛和大象在持续猎杀之下趋于灭绝,皮甲大多采用牛皮材质。此时,皮甲经历了从罗圈甲、札甲到鱼鳞甲转变,见证了蒙古大军由弱到强的转变。满清军队受蒙古军队的影响,皮甲仍然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摆牙喇军常穿铁甲、锁子甲和皮甲等三层盔甲作战。皮甲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为军队提供有效的保护。

上图_ 清朝铁制锁子甲

铁甲

相较皮甲,铁甲呈现出防护性好、制作精良、工艺完备的特点。古代大规模装备铁甲始于春秋时期。《荀子·议兵篇》有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里的“三属之甲”指的是从上身、髀部、胫部等三部分组成的整套铠甲。

在实战中,铁制札甲是出镜率最高的盔甲。它分为大札和小札,前者甲叶较大,讲究防护性,如宋朝的“步人甲”,后者甲叶较小,注重装饰性,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盔甲,重约16.65公斤,甲片共计2895片。

按编织方法不同,铁甲可分为左片叠右片、右片叠左片、上片叠下片以及由织物、皮革和甲片组成复合方式。受编织方法的影响,相继出现了札甲、明光甲、鱼鳞甲、山纹甲、锁子甲等不同形制,配件也逐渐增加,其工艺水平在宋明时期达到顶峰。铁甲的普及虽晚于皮甲,不过从两汉开始就占据在盔甲史上居于C位,倍受瞩目。

上图_ 清朝骁骑校棉甲胄,故宫博物院藏

棉甲

作为一种外来的经济作物,棉花自宋朝传入中国后,受限于纺织技术,并未普及民间。宋末元初,黄道婆改进纺车,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棉甲应动而生。棉甲具有质轻保暖、性价比高、厚度高、阻力大的特点,对早期火药弹丸有较好的防御力,在元明清三朝广泛应用。

明朝首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记载着棉甲的制作:“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一副全套棉甲有腿裙、护腋等组成构成。

上图_ 1896年,身着棉甲的广西提督苏元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