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最害怕的中国人,他们的族名竟成为中国国家、人种的代名词

2020-09-26 17:40:47 作者: 西方人最害怕

第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长期互动

家畜的次级产品的开发引发了“次级产品革命”,并且“次级产品革命”仅仅出现在亚欧大陆,而美洲、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因缺乏大型的可供驯化的野生哺乳动物则没有出现这样的革命,所以,亚欧大陆的农耕文明得以迅速发展,而美洲、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仍然停留在新石器时代。当家畜的次级产品的开发成功以后,亚欧大陆的文明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大区,在适合谷物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农耕区,而在适合饲养家畜的地区则形成了游牧区,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亚欧大陆上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互动,游牧民族将中国、印度、两河流域与地中海地区的农耕文明连接为了一个完整的区域。

亚欧大陆上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第一,亚欧大陆草原的西部;第二,亚欧大陆草原的东部,第三,阿拉伯半岛沙漠地带。农耕区的北部一带,干旱少雨,形成了游牧区,但是,亚欧大陆游牧区的东部与西部的气候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中亚、西亚北部一带以及东欧的气候更加温暖湿润,而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则比较寒冷干燥,气候不同,牧草资源也不同,牧草资源的不同导致了牲畜的搭配不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饲养马和羊的,但是很少饲养牛,而中亚、西亚、东欧的游牧民族,饲养的牛则比较多。牛的食量大,移动能力弱,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较为寒冷干燥,草原植被较少,饲养过多的牛,会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而马和羊的移动能力强,所以,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放牧,从而使得植被较少的草场资源能够得到很好地维持。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游牧的范围更大,迁徙更为频繁,而中亚、西亚和东欧的游牧民族,虽然也迁徙,但是更加倾向于定居,因此,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有两次都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推动的,分别是匈奴人的西迁和蒙古的西征。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亚欧大陆上出现了三次民族大迁徙的浪潮,第一次民族大迁徙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印欧语系民族大迁徙,印欧语系民族的大迁徙,导致了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文明的崩溃,古代文明崩溃之后,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欧洲学者将其称之为“古典文明”,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印度的吠陀文化都是“古典文明”。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始于公元2世纪,这一次民族大迁徙主要是匈奴人推动的,匈奴人的西迁在亚欧大陆引起了连锁反应,最终使得日耳曼人纷纷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进入到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学者将中世纪时期的文明,称之为“中世纪文明”。第三次民族大迁徙,是突厥人和蒙古人推动的,蒙古人的西征,给欧洲的中世纪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阿拉伯半岛沙漠地带游牧的部落是闪米特人,对于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来说,骆驼的地位就相当于马,骆驼被称之为“沙漠之舟”,骆驼的移动能力也比牛强,而且骆驼还耐饥渴,依靠驼峰里面的脂肪和胃里面的水,能够不吃不喝行走十几天,阿拉伯人就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在更早之前,建立阿卡德王国的阿卡德人、建立古巴伦王国的阿摩利人,同样也是闪米特人。

欧洲学者将古代的文明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文明、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欧洲学者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在地中海世界,我们能够看到这三期文明明显的分层。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聚合性,所以,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无法看出中华文明的分层,我们一般是以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的,但是,我们如果把视野扩大到全球,仍然可以看到中华文明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只不过这种区别不是很明显而已,例如:欧洲学者所说的“古代文明”可以与中国的夏王朝、商王朝时期的文化对应起来,“古典文明”则可以和中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化对应起来,“中世纪文明”则可以和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化对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