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最害怕的中国人,他们的族名竟成为中国国家、人种的代名词

2020-09-26 17:40:47 作者: 西方人最害怕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欧洲的学者在18世纪最早提出了人种的概念,到了20世纪初,形成了三大人种的概念,将人类分为“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与“黑色人种”,后来,白种人与高加索人种的概念是重合的,蒙古人种与黄种人的概念也是重合的。为什么欧洲的学者将白种人称之为“高加索人种”呢?因为在18世纪,欧洲的学者普遍认为人类起源于高加索地区,他们认为《圣经》里诺亚方舟的登陆点就在高加索地区,高加索地区位于地中海和里海之间。那么,欧洲的学者又为什么将黄种人称之为“蒙古人种”呢?因为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曾面临过蒙古人的威胁,蒙古西征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古代,对中亚、西亚、欧洲的征服,主要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推动的,公元5世纪,匈人帝国的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匈奴人的西迁在亚欧大陆上引起了连锁反映,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中国的国名在英语里是“China”,来自于“秦”的音译,在英语里还有一个词汇用来称呼中国,那就是“Cathay”,来自于“契丹”的音译,在东欧国家的很多语言里,“中国”一词就是“契丹”的音译,比如:俄语和乌克兰语中的“中国”就来源于“契丹”。

唐宋时期,中亚、西亚等地的人,往往称呼中国为“桃花石”,“桃花石”一词出自《长春真人西游记》,公元1219年,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远赴中亚,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根据其师的所见所闻,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在《阙特勤碑》中,突厥人称唐朝为“桃花石”,阙特勤碑是唐玄宗时期的文物,由玄宗命工匠所造。“桃花石”一词是对“拓跋氏”的音译,北魏是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地区,与南朝的刘宋政权对峙,拓跋氏本是对北魏的称呼,由于北魏政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后来,中亚、西亚地区的人们逐渐以“拓跋氏”称呼中国。当然,也有的观点认为,“桃花石”源自“唐家”、“大汉”的音译。

明清时期,东南亚地区的人们也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如《明史·外国列传》中记载道:“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直到现在,欧美国家的华人社区,往往也被称之为“唐人街”,这说明了中国在唐代非常的强盛,唐代的文化声名远播。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名字,同样也是声名远播。鲜卑人、契丹人和蒙古人都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为什么他们的名字在中亚、西亚和欧洲声名远播呢?因为在古代,是畜牧者将中国、印度、两河流域与地中海地区的农耕文明连接为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使得整个欧亚大陆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共享。

第一:农耕文明时代的“ 次级产品革命”

以往,我们对游牧民族的畜牧业存在诸多误解,认为畜牧业只是农业的一个补充,游牧民族位于文明的边远地区,他们的技术非常落后,他们的文化在农耕文明中不占主要地位。其实,畜牧业是在“次级产品革命”中诞生的,游牧民族对欧亚大陆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牧民族曾经还掌握了欧亚大陆最先进的技术,欧亚大陆因为有畜牧者的存在,技术和知识才能够共享,并不断向前发展,而美洲印第安人因缺乏大型牲畜,没有畜牧业,而导致整个文明长期停滞不前。

人类在石器时代对地球自然景观的改造,往往是通过刀耕火种的方式,当然,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进行刀耕火种,主要是为了狩猎和采集的,在1万多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于是,旧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技术,就演变为了林农轮作,地球上的温带地区有大量的森林,土地是被森林覆盖着的,人们先将树木砍倒或者将树木的一圈树皮扒掉,等到这些树木都干燥了以后,就用火把树木烧掉,再在肥沃的灰烬下撒上谷物的种子,这就是林农轮作,这样一来,农作物不仅从草木灰中得到了营养物质,而且还不必与森林里的其他植物竞争,但是,林农轮作,最终会导致地力衰竭,人们不得不休耕,转而开发新的森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森林越来越少,于是,整个地球的景观,就变成了人类开发的农田。林农轮作会导致地力衰竭,其根本原因就是地球上的土壤层太薄了,地球岩石圈的厚度可达60公里至120公里,而土壤平均厚度大约只有50厘米,而且不同地区的土壤厚度差别很大,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土壤,直接是裸露的岩石。因为土壤层非常的薄,所以,人类长期在一片土地上耕作,会导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大幅减少,而且,当土壤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作用以后,必然会因降雨而形成水土流失现象。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