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2020-09-28 21:40:54 作者: 杜金鹏:二里

87YLⅥF7,属半地穴式,四壁附有墙皮,为黄沙泥或黄草拌泥。基址东西长约11米,南北宽约7.8米。基址内有上下叠压的多层路土面,由红、黄黏土或草拌泥筑成。第3层路土面下叠压着5座东、西排列有序的南北向小型墓葬。墓葬打破的第4层路土面为夹细沙黄土。此基址内无灶面,四围无柱洞。在基址东北角有台阶状夯筑路土,可能为门道所在。其始建和使用时间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三期。(图一〇)

该基址附近分布多座半地穴式建筑(构筑)基址,面积较小。在该基址南面,发现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型墓葬。而在该基址西侧,则有二里头四期的中型墓葬87YLⅥM57,随葬铜器、玉器和陶器各一组。

1995年—1996年,在Ⅸ区的发掘中,揭露出一组半地穴式建筑遗迹和相关祭祀遗存、墓葬等。(图一一)所谓“半地穴式建筑遗迹”,其建造程序大体是:先在地上挖一长方大坑,深0.6~0.7米以上,坑内由下而上铺垫一层层路土。有的路土面上分布着一些形状不规则、呈红色或青灰色的烧土面,有的路土面上还有料礓面。有的路土层中间夹有一些墓葬(图一二);在坑的南北边缘建有坡道或梯道;在这种遗迹的中间或周边,均未发现墙和柱洞遗迹,不应属房屋建筑,我们暂称其为“场”(代号C)。其中,编号95YLⅨC6的“场”遗迹,已遭破坏,现存东西长度为11.5米,南北宽约9.7米。场内有墓葬6座,随葬品有陶器、漆器、绿松石饰等,皆属二里头二期。95YLⅨC14,未完全发掘,已揭露部分东西现长10米,场内有墓葬4座,其中两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陶器、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牌饰、贝和丝织品等(图一三),此遗迹属二里头二期。95YLⅨC11,破坏严重,场内有墓葬3座,随葬陶器、漆器等,属二里头三期。95YLⅨC12,未完全清理,已揭露部分东西长19米,有墓葬10座,东西成排。有两座儿童墓分别埋在场的南、北边缘上,头向东、向西各一,随葬有陶器、骨器、玉器、绿松石饰和绿松石牌饰等,属二里头四期。以上场内的墓葬排列都比较整齐,死者皆头朝南。

在上述“场”的近旁,还发现两条灰沟,底部有淤土。其中一条沟内发现若干散乱的人骨,显然不是正常埋葬(图一四),或与祭祀活动有关。沟内出土一件陶龙头,或暗示祭祀对象与龙有关。

F7位于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北楼下,与“祭坛”F3大致东西遥对,相距约30米。与Ⅸ区“墠”类遗迹相距约200米。

归纳上述特殊遗迹之特征,半地穴式建筑(构筑)物,有坡道或台阶可供进出。内部有不同时段逐层铺垫、依次叠压的路土(经人活动踩踏的土层)。路土面上常见有大小各异、位置不定的烧土面(经火烧燎所遗留痕迹)。路土层中间夹有墓葬,其葬式和随葬品等与正常墓葬无异,南、北边缘常见儿童墓,顺着场边埋葬。场的四周并不见围墙遗迹,场内亦无柱洞遗迹。从上述遗迹的形制、结构和内涵看,我们认为应属某种祭祀场所。

根据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上述遗迹现象的形制特征和相关文化遗存,笔者认为,以85YLⅥF3、87YLⅥF8为代表的一类祭祀遗存或即古文献所说古代“坛”类遗存;以87YLⅥF7和95YLⅨC6等为代表的一类祭祀遗迹,或即古文献所谓古代“墠”之遗存。

(三)制骨手工业遗存

在二里头遗址多个地点发现与制骨手工业相关遗存,其中Ⅵ区的发现最具代表性。

1983年春,在Ⅵ区发掘的骨料坑内堆积大量废骨料(边角料),均为兽骨(现场观察多为牛骨,未做专业鉴定),大都有锯、切、磨等人工加工痕迹。此外,还有一些骨器半成品,如锥、铲、箭头、匕等。同时出土一些大小不等的磨石,可能与加工骨器有关。坑中还出土有斧、锛、铲、凿等石器和数量很多的陶器,属于二里头四期偏晚。

1985年,Ⅵ区又有骨料坑和半成品骨器的发现,再一次证明附近有制骨作坊遗址。

1986年,发现的骨料坑直径达12米,深3米余,坑中有多层堆积,其中两层包含着大量骨料、骨器半成品、废品、边角料、砺石等。根据出土陶器判定该坑为二里头四期偏晚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