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这个大将一死,西晋大喜:可以灭吴了

2020-10-01 19:18:19 作者: 东吴这个大将

公元280年,蜀汉灭亡17年之后,东吴也被西晋灭国,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三国时代划上了句号。魏、蜀、吴争斗多年,却为司马家族做了嫁衣,谁能想到三国归晋这样的结局。1400年后,明清之际的大学者王夫之点评三国时有言,“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人虽多,无有及之者也。”

王夫之的意思是,蜀国被视为正统,魏国实力强大,吴国最弱。但吴国雄踞东南,能与魏、蜀并立,是因为有能人,不亚于诸葛亮的谋略。虽然魏国的人才最多,能力却普遍不及蜀、吴这边。

东吴前期的人才,王夫之最认可的是颇具远见的周瑜和鲁肃。周、鲁两人故去之后,原本结为攻守同盟的吴蜀两国刀兵相见,吕蒙和陆逊定计袭取荆州,关羽败亡。吕、陆二人一时间天下闻名。

然而,王夫之却认为这两人目光短浅,为争小利而破坏了两国的同盟,引发不必要的夷陵之战。削弱蜀国之后,也意味着吴国走向衰亡,得不偿失。

周瑜剧照

笔者比较认同王夫之的意见。而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三国前期的局面,正如苏东坡词所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三国后期,人才凋零,又如辛弃疾所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其实,东吴后期还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蜀国灭亡后,东吴之所以能支撑17年,此人起了关键作用,他就是陆逊之子陆抗。

配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陆抗字幼节,是陆逊的次子,孙策的外孙。陆逊生前卷入了东吴立太子的纷争,被吴大帝孙权误解,受到责难,最后忧愤而亡。

陆逊去世的时候,陆抗20岁,担任建武校尉。起初孙权并不想提拔陆抗,还派人质问他,是否清楚当年其父卷入的风波。陆抗据实而答,为父亲一一辩解,孙权的气消了,后来加封陆抗为中郎将。

就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来说,陆抗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其父。

当时东吴的大将军诸葛恪很有名望,与陆抗调换驻地,他驻防的柴桑疏于修缮,比较破败,陆抗临走前,将原驻地城池修一新。而且他治军严明,连乡间的瓜果都没人随意采摘。诸葛恪到那里一看,不禁大为惭愧。

孙权去世后,继承皇位的孙亮又给陆抗升了官。东吴太平二年(257年)发生的魏国大将诸葛诞叛魏降吴事件中,陆抗小试牛刀,率部在寿春击败魏军。

东吴元兴元年(264年),彼时蜀汉已经灭国,吴国末代国主孙皓继位。孙皓起初像个明君,但很快暴露了真面目,处理政务一塌糊涂,且残忍好杀,发明了很多酷刑胡乱杀人,自己在一边观赏。他不但心强邻的进攻,还相信国都建业流传的一句童谣“青盖入洛”,梦想着一统天下,入主洛阳。

虽说孙皓任性妄为,用人却不太糊涂,知道陆抗的能耐,很倚重他,孙皓一上台就任命陆抗为镇军大将军。公元270年,东吴大司马施绩去世后,陆抗奉命镇守吴国西北边区,统管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地在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一带)。

陆抗是东吴的中流砥柱。真正让陆抗威名大振的,是晋、吴两国的西陵之战。

西陵之战

彼时,魏国已经改国号为晋,晋武帝司马炎把平吴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西晋名将车骑将军羊祜被委以重任,驻防荆州。羊祜和陆抗两大名将在两国边界形成对峙。

羊祜出身汉魏年间的名门大族泰山羊氏,博学多才,很有远见,起初却一直不愿做官,直到司马昭执政后,屡次征召他,他才出山。他和陆抗都知道对方的名头,各自严阵以待,谁也抓不到对方的疏失。两军对峙三年之后,情况突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