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回答了“成人世界中的选择,怎么选才是对”这一命题

2020-10-02 20:03:52 作者: 《姜子牙》:

当时手下之人都很愤怒,因为代天伐纣,居然被人说成不孝不仁,左右请武王杀之。

伐纣是姜子牙力主的,而且是在别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力主的。论生气应该是姜子牙最生气,结果姜子牙做了一个举动: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史记·伯夷列传》

伐纣是为了天下百姓,而伯夷、叔齐说的也对,那怎么选?坚守本心,为拯救天下百姓而伐之,伯夷、叔齐也是天下百姓,怎么可以杀之呢?

功成之后的姜子牙被封在齐国,很多人认为是周武王及周公对姜子牙奖励,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呢?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再慢一点国都被人抢了。当时莱侯来抢齐国国都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姜子牙应该是位列周之第一功臣,分封到的齐地结果却是是非之地,是一块被别人看中的地。同样周公受封于鲁国,鲁国却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仔细想想这背后是什么?

对此,姜子牙并没有什么怨言,相反听到旅行之人这样说后,就在莱侯抢地之前赶到齐国,避免国都沦陷。

后来周武王死后,周朝内部发生混乱,此时周公为了稳定天下大局,才给了姜子牙本应有的权力:“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姜子牙治理国家也很简单,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处处根据老百姓的需要来引导,很快齐国就成为东方大国。

从姜子牙的历史活动轨迹看,不管是跟着武王伐纣还是治理齐国,他为天下百姓。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有人将其列入道家人物行列,何为道家人物,持道行之,而道是什么?道就是王阳明说的“心”,执于“心”而不执于“行”,普通人刚好相反。

这是姜子牙给齐国留下的治国基因,后来齐国名相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一个观点: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显然是受姜子牙的观点影响。

相反后来西入秦的商鞅在变法时提出的观点是: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

这就是区别。如果将管仲和商鞅这两位顶级法家与影片中的人物对比,管仲就是姜子牙,而商鞅就是天尊。

所以影片中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姜子牙是吻合程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姜子牙的突出贡献,他被后世尊为武圣,受封武成王。不过他的武圣之位在明朝被朱元璋废掉了,后来武圣成了关羽,再后来是关羽和岳飞并列。但是论担任武圣时间的长短,姜子牙排在第一位。这也是历史对他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