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川 樊建增:“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与真相追寻

2020-10-03 16:51:32 作者: 王嘉川 樊建

胡应麟观念的转变非常明显,最初他因袭了前人的观点,在对这一公案重新思考的过程中,他通过对陈寿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三国志》上下文的分析,最终认定陈寿是因受政治压力,不得不做出“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的评价,但陈寿还是通过历史书写隐晦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推崇。自公案肇始,学者为陈寿翻案都是基于“陈寿认定诸葛亮不善将略”与事实相符,这显然是违背陈寿的原意的,因而他们虽一再努力,却不料已经偏离了正轨。而胡应麟却回归到陈寿的书写语境,他以陈寿所处政治环境为背景考察陈寿的言论,最终指出陈寿以委婉的方式赞扬了诸葛亮。如此来看,陈寿挟恨报复诸葛亮的说法失去了根据,于是千载以来因之而起的对陈寿的批评也就站不住脚了。胡应麟基于《三国志》书写语境下的这一釜底抽薪的论述,终于使“陈寿挟恨贬抑诸葛亮”案向沉冤得雪,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清初仍有一些学者承前人之谬,坚持陈寿挟恨贬抑诸葛亮,如尤侗称:“又谓将略非孔明所长,此陈寿挟怨之言”[35]卷二,351,郑与侨认为“陈寿遽以不娴将略少之,谬也”[36]卷七七,2768,陆锡熊则称:“陈寿贬诸葛亮,谓将略非其所长,魏收誉尔朱荣,谓韩、彭、伊、霍无以过,皆属一人之私言。”[37]卷五,63但大部分学者已转向为陈寿辩解,黄宗羲和王夫之都指出诸葛亮不善战略,“非知兵者”[38]卷二,278,他的战略选择不合时宜,陈寿的评价并非“尽诬”[39]卷九,662。李光地称“人说陈寿与武侯有仇,故说他‘奇谋为短’,不知此句却是武侯功臣”[40]卷二二,391。朱彝尊提出了新的理由为陈寿翻案,他说:“寿于魏文士惟为王粲、卫觊五人等立传,粲取其兴造制度,觊取其多识典故,若徐幹、陈琳、阮瑀、应瑒、刘桢仅于粲传附书,彼丁仪、丁廙何独当立传乎?”[41]卷五九,313从丁氏兄弟才能平庸这一角度说明了陈寿不为他们立传的正当性。朱彝尊还指出,张俨、袁准都称诸葛亮不善将略,并非只有陈寿持这样的观点,后人将“厚诬诸葛”的罪名全部扣在陈寿一人身上,并不符合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