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领袖周钟,在北京陷落后失节,这对南明党争造成怎样的影响?

2020-10-07 14:29:19 作者: 复社领袖周钟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君主集权制度在这个时代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这种制度虽然能够保持统治者地位的相对稳定,但是对政治秩序的正常发展却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而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朝廷内部更是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党争。虽然在崇祯即位之后,对于阉党官员进行了严酷的打击,稳定了朝中政局。但是得势的清流官员却依然有结党的倾向,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复社等组织在当时已经具有了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在明末最后几次科举考试中,复社学子中选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人。

这些以清流自居的官员们虽然口中说着忠于明王朝,但是在北京陷落之后,不少复社官员很快就投入了大顺政权的怀抱,这让他们名声扫地,尤其是复社领袖周钟的变节更是让中国文化界一片哗然。在其后来前往南明之后,也对其政局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复社学子画像周钟等复社士大夫的变节

在李自成的起义军逼近北京之前,清流党的官员们对于当时的局势了解得并不深刻。他们认为农民军虽然已经占领的关中地区,但是距离北京还十分遥远,他们盲目乐观地相信明朝的问题主要出在朝堂之上,而对于实际的政治工作却不甚重视。

可是明朝孱弱的京城防御力量是没有办法抵御大顺起义军的,当山西和北京城外的昌平等军镇陆续失守后,这些清流官员才终于看出了明王朝大势已去的现状。而在此之后,这些官员便陆续放弃了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以致于崇祯在北京城破前的早朝上,竟出现无一人上朝的情况。

崇祯帝剧照

这些官员虽然对于儒家思想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是他们对于其中忠君的概念却有着自己的认知。在儒家思想中,忠诚固然是学者重要的品质,但是对于忠诚的对象却有不同的解释。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应该对自己效忠的君主效力,并为之死节,在北京城破之时,确实有许多明朝官员在得知崇祯死亡的消息之后选择以身殉国,这也是在儒生被最广泛接受的看法。

而另一批官员则对于天命有着更深的执念。他们认为儒生应该忠于天命所归的统治者,在明朝的衰亡已经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有一些官员就开始说服自己明朝已经失去了天命,而大顺的统治者李自成才是天命所归。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城破之前就积极于起义军取得联系,而其他人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也主动选择为其效力。

李自成进京

而当时复社文人的领袖,在前一年刚刚考取榜眼的周钟就是这些官员中的代表。其在李自成入城之后主动选择归附,并上表将李自成比作尧舜,劝其登基称帝。虽然从儒家天命观的角度来看,周钟的这一做法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秉持着忠君观念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周钟的做法无疑是失节的表现,这让复社的追求受到了广大学者的质疑。周钟掀起南明党争

在南明刚刚建立的时候,江南一带的官员在朝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让原东林党和复社官员在南明拥有了不俗的影响力。但是随着大顺政权在北京的糟糕表现,其根本无法在那里立足,最终只能做出放弃北京城的决定。而当时那些已经归顺了大顺的明朝旧臣,又听说南明已经成立,便纷纷离开李自成的队伍南下,希望在南明谋求位置。

明末官员

但是这些人在去到南京的时候遭到了极大的阻力,在开始的时候,这些官员还能受到较好的接待,但是当南京政府得知这些人中有不少曾经为大顺效力过的时候,他们的态度便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人们不愿意接纳这些变节过的大臣。

而在这些人中,周钟又显得十分特别,因为其是复社的领袖人物,他的变节让复社中的学子对于自己坚信的价值产生了动摇,也让那些在南明政府中占据高位的清流官员们变得十分难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