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天子君临天下的权力和官僚的施政,在汉代已牢固地确立了。
以儒家经典哲学为前提基础,并为科举制度规定的章法所支撑,统治阶级的大厦逐步建立了起来。
在明、清两代,终于出现了享有功名的缙绅阶级,被灌输以忠君思想和授予以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训练。
大多数史料记载(几乎全部是按照统治阶级观点写成的)说明,不足总人口5%的士大夫阶层,是如何全面控制中国社会的军事、商业以及所有其他的集团。
每个思想正常的人都力图维护这种秩序,包括妇女顺从男人,年轻的顺从年长的,个人服从家庭,农民和士兵听从有功名的学者;整个社会都要听从帝国的官僚集团。
这种统治因为有很大的灵活性而在中国持久上千年。
其灵活性表现在允许农民购买土地,让所有的男人参加考试竞争,承认所有儿子具有同等的继承权,允许商人捐纳进入有功名者阶层。
总之,统治阶级已懂得如何吸收社会上的才智之士,使其统治能够长治久安。
地主、商人、工匠、僧侣几乎没有独立于官吏之外的力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主、商人和官场人物通常都出身自世家子弟。
事实上,在乡村和统治阶级内部,家族血缘关系都是和社会结合在一起,同时这又提供了两者之间的流动渠道。
旧中国不但是农业一官僚政治,而且是和家族制扎根于这个社会的土壤。
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这时候中国的海上联系,不仅成了西方人入侵的渠道,而且还吸引思想进入上海、天津、九江和汉口等新型城市。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离乡背井,前往日本和西方去探求拯救祖国之道,中国部分才智之士开始脱离中国的士大夫阶级。
在通过近代化以拯救中国的努力中,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掌握了许多方面的西方思想和工业技术,但他们常常发现自己与中国的平民百姓已失去了联系。
因为中国新型知识分子,一般都失了其在农村的根底,结果使许多原属于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在农村销声匿迹了。
1895年以后的一代知识分子,都是不熟悉农村的典型城市人。
这些知识分子要求建立立宪政府,在中国人管理下建造铁路,要求收回被不平等条约所损害的中国主权。
而这些要求,都导致必须废除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