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合纵策略为什么会输给张仪的连横?并非前者能力不行

2020-10-10 23:21:23 作者: 苏秦的合纵策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等人提出的外交、军事策略。所谓“合纵”便是自南向北的楚、魏、韩、齐、赵、燕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连横”则恰好相反,是以秦国为盟主,自西向东与各诸侯国结盟。合纵的主要提倡者是苏秦,此策略在最初阶段大获成功,一家独大的秦国15年里都不敢出函谷关对东方六国展开军事行动。然而合纵之策最终还是被张仪的连横策略打破,此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挑战秦国的霸主地位。那么问题来了,苏秦的合纵策略为什么会输给张仪的连横呢?

如果只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苏秦才能力及张仪,因此联合六国之力都没能困住秦国。然而,不看质量,光看数量来解读实力强弱显然太过片面。事实上结合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合纵输给连横是必然的结果。

合纵是以六国之力共同对抗秦国,其总体实力自然高出秦国一大截。可是这里却牵扯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该听谁的话。第一次合纵时,楚国实力最强,因此楚王便成为了盟主(“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在明面上,六国联盟同仇敌忾,合力抗秦。可真到出兵的时候却又各怀鬼胎,都想消耗别家力量,壮大自家实力。楚王这个盟主也做不到一呼百应,结果自然难成大事。

后来齐国也发起了合纵联盟,由齐湣王出任盟主。这次结盟在初期一度对秦国造成很大威胁,秦昭襄王甚至被迫自去帝号。可是在初战告捷后,各国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干起了顺手牵羊的买卖。齐、楚、魏三国联兵攻打在战国中排名老八的宋国,并最终将其灭国瓜分。此举引起了当时诸多国家的不满,楚、魏两国也因齐国占了最多便宜而耿耿于怀。于是合纵联盟再度破裂。

从上述两次合纵联盟分分合合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合纵虽然力量强大,但内部缺乏团结,各方利益不统一,很容易就会因分工或分赃不均导致破裂。反观连横策略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连横之策虽是由张仪提出,但它有个重要前提就是秦国有足够的实力震慑各诸侯国。当时楚国正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于是张仪趁机向楚王提出条件表示秦国愿与楚国结为兄弟之邦。楚王惧怕秦国实力,又对其他诸侯国没信心,于是便迅速答应了。

在得到楚国这个突破口后,张仪再前往韩国,要挟对方向秦国称臣。韩国实力本来就很弱,在得知楚国已经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的消息后,自知再也无力对抗秦国,于是就举手投降,向秦国称臣。

此后,张仪便利用各个击破的方式,一一说服东方六国国君,从而完成了连横之策,并迫使各国向秦国割地纳贡。于是,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拥有了更多领土和财富,实力变得更加强大。

合纵策略输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控制调度中心,所以尽管六国加在一起实力远胜过秦国,但却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连横策略优点就是拥有秦国这个控制调度中心,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其他各国心怀鬼胎,彼此不信任。因此秦国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威逼利诱,逐个瓦解对手。到最后,连实力强大的齐国、赵国也不得不向秦国低头。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