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中嫦娥月兔原来出自对蟾蜍二字的误读

2020-10-13 14:31:52 作者: 古代神话中嫦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此外,古代人们为农耕生产举行祭祀时,也要拜月亮神,因为古人认为五谷丰登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如果没有圆缺来记农时,就不可能获得丰收。因此,中秋节习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古人的祭月活动和月亮神话演变而来的。

民间祭拜嫦娥的传说

传说中嫦娥奔月是中秋拜月风俗源头。相传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命侍女在月下摆上供桌,放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示对远去妻子的思念。乡亲们听说以后,也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摆上供桌遥祭嫦娥,既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也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但实际上,根据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等相关史书上的记载推测,其实“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更多来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早在战国以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其后“蟾”演化为古今均同音的“嫦”,而“蜍”演化为上古同音的“兔”,此后月中便有了嫦娥和玉兔。

赏月的习俗起源于唐

虽然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已有祭月、拜月等活动,但却是随意的、局部的,时间也不固定。目前,唐代以前的文献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在唐朝才出现了诸多的有关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观月》等,从中可以判断八月十五赏月是唐朝开始流行的习俗。

到了中唐时期,中上层赏月聚会的这种风尚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唐人赏月的爱好使得中秋赏月风行,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即八月十五赏月。而这样的赏月是聚集亲朋好友同赏,并由月圆联系到人的团圆,这也为后世中秋节转化团圆节打下基础。

中秋兴于宋,盛于清

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宋代以后,中秋节的节日风俗活动就大大丰富起来,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蔚然成风并逐渐有了家人团聚的趋向。明清时期,中秋节基本上沿袭了唐宋时中秋节旧习俗,而且拜月习俗更盛更隆重,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也开始逐渐突出。

到了清代又称中秋节为“八月节”或叫“八月半”。《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节日风情道:“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魂当空,彩云初散,传怀洗盏,儿女喧哗,真所为佳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