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战国四公子不是后人追封,是当时的人承认的,混一个圈的,都是高门子弟,家里都有钱养一群门客干吃白饭,两国边境打出狗脑子也不影响哥几个下回约酒,这么得天独厚的交际圈,都能让他被人嫌弃……
平原君和孟尝君见面,突然跑来几个百姓,嘲笑远道而来的客人,“原以为孟尝君是名满天下的伟丈夫,原来这么矮小?”
孟尝君恼羞成怒,愤然离去。私以为百姓议论贵族是无可厚非而且古已有之的,但平原君竟让这样的人来到孟尝君面前,难免过计较了。
平原君的使者来到春申君面前,春申君当做贵客招待,而使者为了夸耀赵国的强大,排场用度都很大,极显富贵模样。
相对的,春申君上下的做派却十分简朴,平易近人。一个士人成为贵族的门客,而能够大富大贵,或者保持勤俭谦虚,这两种吸引人才的方法各有千秋,但从局外人的观感来说,高下立判。
小舅子尤其不给面子。魏无忌与赵胜有一日在招致人才的问题上有了分歧,平原君最终认输,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前两位下面子也就罢了,魏无忌这是在挖墙脚。关于用人
春秋战国时期有才之人的故事我们自小耳熟能详,多半他们寄住在各国贵族家中,却一点也不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还能时不时骂东家,让二十一世纪的社畜无比羡慕。
但当我们真的看了这些故事,尤其东家变成赵胜之后,他们大大咧咧背后那怀才不遇的苦闷似乎很好理解。
案例一是毛遂
毛遂待在赵胜门下三年,默默无闻,于是抓住机会自荐,跟随赵胜一行人出使出国搬救兵。过程中先怼赵胜,后怼同事,直至怼楚王,最终“因公成事”。
让赵胜心服口服的说出了“胜不敢复相士。”让一个人认识到了他如此致命的错误,发现他在招牌形象上出现了方向性的失误,这是多么重要。
案例二是赵奢
赵奢去赵胜家收税,管家们想要偷税漏税,说时迟那时快,赵奢手起刀落砍瓜切菜,赵胜冲冠一怒为下属,遂被骂:“你仗着自己是官二代就人五人六不奉公守法,不给老百姓活路后果自负吗?是不是好日子过够了?”后来觉得,有道理,于是上书推行至赵国全境。
案例三是宠姬
赵胜的房子离老百姓家很近,有一日美人看风景,不那么有淑女气度地嘲笑对面一位残障人士,被人家登门告状,要求美人以死谢罪,赵胜敷衍过去,后来发现门客走了很多,听说自己被骂重色轻门客,于是将爱妾头颅砍下。
在生存都在别人一念之间的时代,是不能奢望更为先进的理念的,以当时的眼光看,美人和士人各有对错,然而症结还是在于赵胜。
起初不能约束自己和家人,既要作出接近百姓的姿态,又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行为,事情发生之后想要两面讨好,因小失大,不够果决,平白蒙受更多损失。也不过是一沽名钓誉的伪善之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