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明初时期的朱元璋就面临着一百万大军的粮食补给问题,除了传统的收税之外,明初又实行了两种制度,以此解决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这两个制度分别是军屯制、开中制。那么这两个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又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呢?
虽然明初之后,天下和平,但是依然需要军队,不论是边疆,还是远离边疆的内地,并且明初天下虽定,但是由于新政权刚刚建立,所以明政府也不敢随意的减少军队。其实不论是明朝,还是其他朝代都是由军费方面的问题,之所以特别将明朝的,是因为明朝在解决军队补给问题方面,表现的更为细致。
一、军屯制度的产生以及内容
明初的军队分成了两种,一是驻守在边疆的,二是驻守在远离边疆的内地。虽然已经和平了,明政府也有了正常的税收,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军队补给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将士们自己都吃不饱,就不用谈怎样养家了,那么很有可能会发生士兵逃走的现象,甚至还会引发更大的军队暴动问题。
另外,想要养活军队,粮食的运送以及获取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以及相应的成本问题,明朝廷采用了军屯制,也就是让军队自己种地,然后种出来的粮食全部成为军队的粮食补给。
军屯制的具体执行有很多层面,在制度保障方面,明朝廷专门在军队当中设置了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军队种地的任务。在黄帝的号召之下,军屯很快的流行开来。在当时,实行军屯制最有成效的有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全部在关防,分别是北部、辽东、西北以及云贵。
之所以边防地区最有成效,是因为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很适合集体进行大面积的种粮,当时明朝廷规定包括所有将士,种粮食的士兵数量达到七成,其余数量的士兵继续守城固边防。内地的士兵由于远离边防,所以明朝廷规定内地的所有军营,种粮食的士兵占到八成,其余数量的士兵让人坚守本职。最后的粮食分配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留给军队自己使用,另一部分则上交。
《俨山集》记载: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
当军屯制的实行有了好的成效的时候,朱元璋很是高兴,认为在自己的主张之下,军队的口粮不费百姓一粒米。虽然朱元璋的话看似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说了军屯制的实行,是有一定成效的。二、开中制的实行以及具体内容
开中之所以能够实行,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在当时,有很多的大富户,对商人实行征税是应该的;二是为了弥补军队等其他明政府开支不足的问题,军队虽然实行了军屯制,但是有的时候,军队的粮食产量不足,而且明初的士兵还要养家,士兵自己吃饱了还不算什么,必须还需要讲家人养饱。
另外有的军队处于边疆地区,甚至位于严寒之地,这样的地区是很难产粮的。但是当时明朝刚刚建立,不应该再向农民增加税收,于是明朝为了弥补朝廷开支的不足,以及当时商界发展的较为不错,所以设置了开中制。结语
开中制是专门针对商人的,后来也被称为商屯制。明朝廷实行开中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商人要粮。但是朝廷不能硬抢,于是将一些很受商人喜欢的物品的所有权交给了军队。例如在盐方面,明朝听规定商人要想获得盐,就必须有盐票,其实也就是换盐的凭证,在没有实行开中制之前,商人获得盐票的途径是花钱买。
但是实行了开中制之后,盐票的获得必须通过交换,也就是以物换票,具体来说,就是商人用粮食换盐票,但是盐票的所有权归军队管理。所以,商人实际上是用粮食换军队的盐票,这样一来,军队就有了粮食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