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提起刘禅没有人不认识,那个被后人以“乐不思蜀”诟病的皇帝,一直被历史定论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一个典型的昏君。魏国大军在成都城下集结时,刘禅在尚有余力抵抗的情况下选择开城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平安地度过了一生。
投降之后的刘禅还在司马昭的面前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说起刘禅,就不得不从他的少时经历说起。刘禅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还记得当年赵子龙长坂坡救的那个婴儿吗?没错,他就是刘禅。
还记得赵子龙把刘禅交到刘备面前时,刘禅还在呼呼大睡,刘备气的想把他摔在地上,却被赵子龙给阻止了。
后来,刘禅长大了,却因为刘备及周围人的溺爱而变得庸庸碌碌无所为,什么都不会干。还记得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道:“我这儿子,你也知道,他就这点能力,我死后你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如果实在不行,你就取代他吧!”说完,就咽气了。诸葛亮一听,自然感动得不行,从此为蜀汉政权的兴灭存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一死,刘禅登基之后,由于他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力,更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自然只能放权给诸葛亮。诸葛亮不止军事才能,治国能力也是首屈一指,在他的治理下,没几年,蜀国就变得兵强马壮、粮草富足。不仅如此,他还开疆扩土,南下平定了云南,并且通过“七擒孟获”的方式收服了人心,使蜀国士气高涨、不惧任何强敌。
诸葛亮的英明神武与德才兼备,流芳千古。
还记得《出师表》中诸葛亮是这样说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表心志甘立军令状,也体现了他对北伐的信心和决心。
诸葛亮一生一共进行了6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估计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聪明一世,却拿这么一个“小小”的司马懿没有任何办法。在他北伐的过程中,先是被司马懿识破了蜀军的缺点,司马懿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道理,就一直躲在城池里面不出来。
诸葛亮多次派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羞辱司马懿,可司马懿根本不予以理会。甚至于诸葛亮给他送来一件女人的衣服时,他依然不为所动,甚至还穿起来给下属看并问他们漂不漂亮?司马懿甚至还发现了五丈原这一制高点,抢在蜀军占领之前把它给占领了。这一下,诸葛亮没了任何办法。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终于,在祁山,司马懿上钩了。诸葛亮在这个地方放了大量的柴火,当司马懿率领自己的军队进入祁山时,诸葛亮命自己的手下点燃了柴火,瞬间整个祁山一片火海。可就在司马懿觉得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天上下了一场大雨,把火给浇灭了,此时,诸葛亮才明白: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了。
失去了诸葛亮以后的蜀国日益衰落,最终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也无力维持局面,在魏国军队的巨大压力下,刘禅选择投降。
因为他的主动投降,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候。在一次宴会上,演奏起了思乡的乐曲,别人听了之后都感动地留下了眼泪,唯独刘禅没有哭,甚至当司马懿问起原因时他还说:“我在这里这么快乐为什么要想家呢?”后来,这件事广为流传,“乐不思蜀”一词也由此而来,每当人们形容一个人忘本时就会说这个词。那么,刘禅这么做真的是这样的没心没肺,对故国毫无留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