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何能够屡屡取胜?他充分限制了倭寇的优势

2020-11-04 12:04:39 作者: 民族英雄戚继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十分猖獗,经常乘船寇边,明朝东南沿海位置的百姓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倭寇进犯时,选择四处逃亡。

明朝廷其实也曾组织对倭寇进行军事打击,但是效果不佳,抗倭不成,反而屡次被倭寇打败,导致军心不稳,甚至产生畏倭心理,对抗倭形势非常不利。

倭寇对阵明军时获胜,助涨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寇边行动更加频繁,明朝廷对倭寇一时间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嘉靖年间的明军武备废弛,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与倭寇作战时,一触即溃,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第二,倭寇的兵器远强于明军,曾经发生过一名倭寇砍断明军数杆枪的事件,明军士兵只能丢下枪杆,溃败奔逃。贼斫一刀,十数枪齐折,兵皆徒手 而奔。——《倭变事略》

想要抗倭,必须要训练一批素质较高的明军,这样才能有足够抗衡倭寇的战斗力,同时还要拥有一批利器作为兵刃,才能与倭寇进行拼杀,最终取得胜利。

面对倭寇为祸东南沿岸的情况,戚继光负责抗倭,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成为了我们的民族英雄,令倭寇吃尽苦头。

戚继光在抗倭过程当中,积极训练士兵,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明军畏惧倭寇的心理很难清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日本倭寇的武器锋利。

嘉靖时期,日本的锻造技艺已经非常高明,尤其是锻刀技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远非明朝可以相比。

日本倭寇不仅身怀利器,往往一名倭寇的身上,还不止一把战刀。

倭寇身上的刀,通常会有三把,最长的一把战刀,一般长度在五尺有余,日本倭寇会将它挎在腰间最显眼的地方,因为能够佩刀的日本人,是一种很大的荣耀,而这种腰间的长刀,被称为佩刀。

除佩刀之外,还会有一把刺刀,根据长度的区别有不同的称谓,一尺左右长度的刺刀称为解手刀,另一种的长度比解手刀要长一些,达到一尺有余的长度,名为急拔。

另外,日寇的身上还会配一柄小刀,正所谓“一寸短一寸险”,倭寇身上的这柄小刀最是阴险,它的作用平时用于杂用,战斗过程中,会在没有战斗空间时抽出来对明军使用,有余这种小刀不易察觉,经常会有人被它伤到要害,可见其阴毒。

不得不说,倭寇的不仅战刀锋利,做工精湛,同时拥有极强的用刀技艺,很多日本的倭寇都是从小就练习战刀使用,等到长大成人为寇时,已经是一名刀法高手。

倭寇还会根据形势采取不同的搏斗技巧,比如会利用双手使用双刀,左手为木刀,而右手为利刃,一般这种时候倭寇使用的都是单刀,这种单刀的长度可以达到两米左右,再加上锋利的刀刃和熟练的技术,明军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很难战胜倭寇。

反观明军,且不提锻造技术方面,单单是制作手段就落了下乘,不仅粗制滥造,而且经常做工不细,或材料不行,或刀刃不够锋利,用这样的武器与倭寇进行近身拼杀时,往往武器会出现断裂或者出现缺口,最终导致战败。

戚继光不愧是抗倭名将,他着手抗倭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想办法让明军战士不再畏惧倭寇,但是戚继光也没有逼迫明军与倭寇进行肉搏,因为双方存在的优劣点,戚继光比任何人都清楚,明军对战倭寇近身搏杀不利,不仅仅是因为缺乏勇气,还有兵刃和技术上的欠缺,这两点根本无法快速弥补。

明朝廷抗倭期间,曾经有一批壮族狼兵奉命前往抗倭前线,壮族狼兵有一个特点,武器样式非常丰富,很多兵器都不属于常规武器范畴,甚至可以称为“奇形怪状”,其中有一种兵器名为狼筅,受到戚继光的重视。

狼筅的材质最初是壮族狼兵采用一种特殊的竹子,戚继光对其进行了改进,采用当地很多的大毛竹,这样就可以保证武器数量。

狼筅这个武器,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将大毛竹砍下,但是保留大毛竹本身的强壮枝丫,如果大毛竹材料足够大,则可以制作一个宽2尺左右,长一丈余的狼筅,这个武器的特点是,足够长,可以将擅长近战的倭寇控制在远处,倭寇锋利的长刀将不再具备优势,而且其擅长进展搏杀的技巧也无法施展出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