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到了华山腿发软,王履登华山写成游记,浅谈古人爬华山

2020-11-07 04:00:48 作者: 韩愈到了华山

韩愈在山路中崩溃爆哭,甚至写好遗书托人交给家属的情状,要不被注意也难,随即这消息就传到了当地县令耳中。

县令立即派人前往协助,搜救任务最后以成功收场,可喜可贺。不过这桩糗事,也意外成为中国古代登山史上的经典轶闻。明代医生的华山图文志

若知华山攀登之不易,就能了解明代王履成就的不凡。他不仅爬上华山,甚至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这段旅程,作品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生活于元明之间,并未投身官场,而是向金元四大医学家的朱丹溪学习,以行医为业。明代洪武年间,盛年的他为自己设下了一桩挑战,前往许多人的梦想之巅——华山。

后世对他登上华山的年龄和时间并不清楚,只知他在攀登完之后,创作了一套《华山图册》,记录自己攀登华山的所见所闻。

画作为明代洪武十六年所作(1383),加上序跋共有66幅,目前29幅图页藏于北京故宫,其余则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王履在册页前的《华山图序》中,提供了他对这趟旅程的感想怀念,以及一些细琐往事。王履表示自己在50余岁忆起华山之行,感叹自己年迈且体力衰弱,不再有机会远游。

他不曾忘怀华山的景色体验,最初壮游回来、分送伴手礼之际,就有人频频问他在旅程的所见所闻,他和乡里慷慨分享。最终这段游历成为难忘往事,他以图为记。

根据学者研究,王履在20岁左右学画,各式画题中尤爱山水画。明初艺坛流行以两宋绘画作为典范创作,学习构图也临写笔法,擅用侧笔快速向下刷过纸面,营造出墨色淋漓的山石棱线。

王履创作的这套山水册依稀可见当时的时代风格,但在构图和细节描绘上是别出心裁。

他在序文中所言,"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他透过双眼记录华山的壮观奇景,将自然造化融入笔墨艺术。与今日可见的实景比对,画家敏锐地抓住了一些地景特色,忠实表达在画幅之上。

首开《山外》中,可见群山之间正有一名戴着宽帽沿的旅人,正骑马向未知的路途前进,有两名背负行李的随从正亦步亦趋地跟在后头,象征旅途的开始。

人言"自古华山一条路",登山始自玉泉院,沿着山泉向上走,抵达青柯坪之后,后头的路就宛若天梯,近乎垂直的险道让人胆战心惊,许多旅人到此却步。经过一连串的陡路,方能看见山峰之美。

《华山图册》中的景点描绘玉泉院、日月岩、玉女峰及水帘洞等地。

其中一景"仙人掌",传说有巨灵剖开山峰,因此在此处华山壁上留有五指掌迹。王履在图画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山壁上色彩的变化,山峰仿若一个五指靠拢的手掌,耸立在云雾之间。

除了描绘沿途所见的奇观,爬山过程的有趣体验也被记录在图册中。《摘木实如柚者》便是记录画家王履和随行随从在途中坐下,摘取山中野生果实的经验。

根据王履写下的文字游记,可知当时爬到一半,童仆在路上看见了像是柚子一般的果实,乍看之下以为是橘子,因此涉险去摘。孰不知拿到手一吃,苦而涩口,根本不能食用,只好丢弃。

而在这幅图画中,两侧山石高耸,画家和一名随从坐在崖边休憩,而另一名则趴在山崖旁看着深谷。在山林的另一侧,还有第三名童仆正摘着果实,看似要好好享用。

山水优美,再加上人物表现生动,因而让《华山图册》深受后世喜爱。人人平等的登峰时代

如今千年的岁月过去,青山依旧,不同的是登山设备及设施,随着科技发展逐渐完备。

如今要爬上华山,已不是难事。感谢伟大的缆车发明,华山北峰索道在1996年完成,游客可从山脚搭乘,直达雄壮的北峰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