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中国绘画史:顾恺之是记载的最早中国画家

2020-11-09 11:16:51 作者: 一口气读懂中

由元代画家赵孟頫主张“以思入画、以心入画、以情入画、以理入画、以趣入画、以意入画、以文入画、以诗入画、以书入画。遗形写神,笔墨简约,以情造文,笔不妄下”被认为是文人画的代表,但更多人认为文人画的鼻祖,仍然是王维。

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近代中国画,主流还在?

清末以降,中国无论是强调造型的宫廷画,还是文人意趣的山水画,面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一一被否定。此后有因现代商业兴起后逐渐发展壮大的,海上画派,代表人有“四任”,并培养出吴昌硕、虚谷、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传统发展主流,而另一方面,面对现实生活,响应新思想,高剑父、高奇峰等借道日本,学习西法,提出“融汇中西”的绘画观点,逐渐延伸出折中画派,也就是后来的“岭南画派”以及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改良方向的中国画主流;而林风眠、吴冠中等,则形成了现代主义的追随队伍。

至此,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古代无论怎么变,始终处于两条分支的中国绘画却被冲得七零八散,引进西学,素描的融入到底是对中国画的前进起何种作用,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谈论意义,另一方面,最早追溯到赵孟頫提出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上,书法与中国画创作关系的密切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显得可有可无。

或者形象地说,中国画的发展如同一棵长成的大树,最初只有一个主流,此后有了分支,然后继续分支,到今天长成参天大树时,多元的枝干中,谁也无法成为曾经的那一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