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赤壁战时曹操拿不准降军思想动态,不愿轻易使用;甚至说赤壁战后,怕这些人反水,不敢调水军支援江陵曹仁部。那么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荆北襄阳地区归附已久,就算是从零开始也可以组建起一支强大水军,可是当关羽水淹七军兵临樊城时,曹仁只能困守愁城,并没能拉出水军抵抗。
只有一种可能,襄阳当时的水文条件不适合驻扎大量水军。既然土豪曹操刘表都没能在襄阳附近部署较大规模水军,当时还是丧家之犬的刘备又怎么可能做到?
所谓“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莫非是诸葛亮大言不惭?
三、关羽之前在哪里?
我们知道,刘表对刘备且用且防暗藏戒心,很可能采取手段对他进行限制削弱,比如说要求借用关羽。
刘表真实意图在于分化刘备部将,于是拿出冠冕堂皇的借口,说荆南诸郡不稳,需要一员猛将前往弹压。这话还真不假,当年长沙太守张羡公然起兵叛乱,情况甚至严重到刘表军“围之连年不下”,后来张羡身死兵败,但江南“宗贼”仍然不服管辖时常作乱。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刘备再不情愿,也只能同意。
有道是祸福相依,关羽虽然被丢到了荆南,在地理上远离刘备,难以互通消息,但却得到了一个重要机会:实践操练水军——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人(今山西省临猗县),虽然北方人不见得是旱鸭子,但之前关二爷肯定没有机会指挥水军,正是通过驻防荆南实战锤炼,为刘备带出一支强悍水师。
在此我有个大胆揣测:也许刘表死亡前后,关羽驻地离江陵不远,比如就在洞庭湖上,因此一接到刘备通知,马上就起兵前往江陵。注意,是逼近而非强行夺取,刘备一直不愿意跟刘琮撕破脸,关羽是通过挤压守军坐实军事存在,从而实现部分接管该地囤积的军需。正因为有这么一支接应部队,夺取江陵十拿九稳,刘备才敢慢慢走,尽可能将积攒的力量带到新地盘。
关羽和平进入的是江陵水寨,而不是江陵城,当地守将还没有决定站队,关羽并不能真正控制这里,他迫切需要刘备大队人马赶来,形成压倒性优势。因此关羽不顾扬口运河通航条件有限,亲率部分快船,冒险从江陵上溯东北接应刘备。也可能是关羽派部将前往,《三国志》说的是“适与羽船会”,未必是关云长本人。
结果歪打正着,在雪崩乱局中抢救下刘备一行。当阳惨败前刘关应该已经联系上,当时关羽停留在扬口运河中段等待,刘备也有意识往这个方向败逃。会合后大家一合计,失败消息很快就会传开,即使刘备他们能够抢在曹操前面到达江陵,立场暧昧的守军几乎不可能接纳,因此他们决定改变计划,转向汉津往江夏投奔刘琦。
不管关羽是否亲自去接应刘备,他都没有一同前往夏口,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关羽赶回江陵,或者在江陵接到消息,马上下令水军做好出发准备,带上尽可能多的物资起航赶往夏口。在这之前,他命令将无法带走的物资付诸一炬,尤其是焚毁停泊在江陵水寨的大批舰船。
因此曹操虽然顺利进占江陵,取得大批军需物资,但却没能得到至关重要的大量舰船,也就是《英雄记》(王粲撰?)所谓:“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篺,使部曲乘之”的由来。曹操兵败赤壁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四、关羽的功勋
后世罗贯中感到遗憾的是,为何堂堂关羽关老爷,在决定历史进程的赤壁大战中,人影子都没出现?
其实他不明白,关羽战前建立的功勋便已足够耀眼。
不说别的,单看当阳战后,如果没有关羽这一支别军,刘备几乎就是光杆司令,再无本钱参与诸侯争霸。而这支水军是关羽一手拉起来的,很难说刘备在其中有多少影响力,假如关云长稍有异心,刘玄德就只能提前领便当退场了。
正因为有这支船队,以及装载的大量物资,刘备才能在与刘琦的合作中反客为主。黄祖兵败后,江夏残破物资短缺,蔡瑁等人又多方刁难不肯拨付足额军需,刘琦这个太守当得相当苦逼,结果刘备通过挥洒财富,轻易拉拢了江夏群僚。这一切的基础正来自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