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苦苦求索的长夜里,他成为一代青年追求进步的灯塔

2020-11-10 08:50:16 作者: 在中国人民苦

摘要:周恩来总理曾对邹韬奋有过这样的评价:“在他(邹韬奋)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诞辰125周年。日前,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以“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韬奋精神、韬奋的新闻思想及新闻实践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分别致辞。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韬奋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指出,邹韬奋是大众文化的先驱,“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是抗战文化的先锋,勇敢战斗在民族解放第一线;是革命文化的堡垒,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作出历史功绩。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势中,邹韬奋不畏强暴,积极创办报刊,传播真理,为民族解放呐喊,为人民民主呼号。在中国人民苦苦求索的漫漫长夜里,他成为一代青年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追求进步的灯塔。

2014年,邹韬奋成为唯一一位列入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录的新闻出版界人士。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朱敏彦指出,“九一八”事变前后,邹韬奋强烈发声、坚决主张抗日,他利用报纸这一新闻媒体,以笔代剑,发表救亡言论,报道日军罪恶行径,并组织大规模募捐活动支持抗日义举;“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邹韬奋为召唤全国人民支援淞沪抗战奋笔疾书,加班出版《生活》周刊《紧急临时增刊》,并开办具有近200张床位的“生活伤兵医院”,全力支持十九路军抗战;“一二九”运动期间,邹韬奋鼎力援助爱国青年学生,除了通过《大众生活》周刊给予北平爱国学生巨大的精神支持和舆论声援外,还提供经费帮助。邹韬奋用自己的一支笔和众多的出版物,指引无数青年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鼓舞亿万抗日军民战斗到底,他是抗日救国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

西安交通大学杨琳教授指出,邹韬奋在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非常成功,其中体现了邹韬奋重要的编辑、新闻思想。他在抗战期间采用了差异化媒介动员方式,对广大青年学生、妇女同胞、新闻工作者同行进行了针对性宣传动员,一方面帮助其报纸刊物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使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参与到抗战活动当中;另一方面,与中国共产党的联合动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帮助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周恩来总理曾对邹韬奋有过这样的评价:“在他(邹韬奋)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福进教授认为,韬奋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精神、民族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抗战期间,邹韬奋以笔为戎,通过自己主编或创办的刊物,开展救亡图存的思想斗争与理论思考。他仗义执言、秉笔直书的勇气,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真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上海韬奋纪念馆签署“韬奋研究”合作协议,韬奋研究院正式揭牌。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韬奋纪念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分会场主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