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曹丕来说,代汉并不只是改变一个国号和年号那么简单,除了那些常规性的封赏及排除异己以外,还有很多地缘政治层面的事情要做调整。第一要做的就是迁都。不对,新朝已立,现在不能再说是迁都,而是选立新都。合适的对象有三个:长安、洛阳、邺城。长安太西,邺城偏北,洛阳为天下之中是最合适的。
顺便说下,历代王朝都会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附会王朝历运。东汉觉得自己是火德,水能克火,遂将三点水的‘洛’去‘水’而加‘隹’”,虽然这个新“雒阳”的发音跟此前一样,但写法却是不一样。曹魏自认是土德,土能克水,不必忌讳,于是又改回了带三点水的“洛阳”
洛阳为都不代表长安、邺城就完全被边缘化。在洛阳被确定为帝都的同时,这两座城市分别得到了陪都的地位。以中国人对“对称性”的执着追求来说,你应该能够猜到在洛阳的东、南两个方向,必须还得设两座陪都。不然不光曹丕看着难受,后人看着也难受。许都已经经营了二十四年,各方面措施都很完善,自然能得到一个名额,只是把行政名“许”改为了“许昌”,并延用至今。谯县是曹魏的祖地,同样有资格得到一个名额。
于地缘政治层面来说,上述四个陪都各有各的任务。鼎足格局已成,曹魏在南线面临三个战场:祁山、襄阳、合肥。长安是对蜀战争的后方基地;许昌能够为荆州战场提供支撑;谯县是南征江淮的中继点。至于曹操此前苦心经营,并为之打通水网通道的邺城,对稳定黄河以北地区的局势意义重大。五都格局,让曹魏在各个方向都有支撑点。这一做法亦为后世很多王朝所仿效。
五都有了,整个天下的行政区划也得再调整下。此前曹操为了在汉室行政框架下,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以恢复九州为名,把黄河以东、以北地区合并为一个大冀州。禹贡九州的设计蓝图本来就是偏理想化的,此前并非真正落地过。曹丕如果沿用的话,最大的问题是一州抵四州的大冀州交给谁(总不能皇帝自己做州牧吧),所以调整势在必行。不过完全恢复东汉的建制亦不可取。毕竟眼下的中央之国,已经跟两汉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了。
以东汉的行政建制来说,蜀汉据有的只有益州一地。东吴所有的则是扬州、荆州、交州三州。不过曹魏在扬州的江淮地区,荆州的南阳、襄阳、江夏都有控制区,所以魏国的版图中同样有荆、扬两州的建制。除此之外还有:司、兖、豫、青、徐、冀、并、幽、雍、凉十州,合计十二州。虽有曹操打下的基础,但魏国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并不能说一点变数都没有。
典型的是青、徐地区,这两个州在群雄逐鹿阶段戏份很多。曹操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主要依赖两股势力,一为泰山诸将;二为青州兵。当年曹操收降青州黄巾,选其精壮留在身边组成青州军。他们的家属后来自然又回到了青州。曹操视青州兵为私兵,分田到户,世代为兵,而青州兵亦视曹操为唯一的主人。曹丕继位后,身在洛阳的青州兵们认定天下必将大乱,皆“鸣鼓擅去”回归故土。
青州兵集体出走,往大了说性质等同于谋反,大多数人的意见是镇压。旧王新逝,新王未立,情况看起来是很危险,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哗变。关键时刻是贾逵力排众议出面安抚。河东人贾逵上次在郭援、高干入侵河东时有过优异表现,渐成曹魏重臣。贾逵的做法是不光不治罪,还给青州兵发路条,向沿途官员领口粮,如此便很顺利的平息了一场潜在的叛乱。
贾逵的意思是青州兵不想当兵,想回乡就让他们回去。说起来这支军队一直让友军感到头疼,没曹操在那镇着,以后还真不知道出什么事。现在他们自己觉得失了靠山想走,也不是叛国,连杯酒释兵权步骤都可省掉。革命工作不分贵贱,不想吃粮当兵,回乡务农纳税服徭役,照样是为国家做贡献,的确没必要强留。此外当时有人主张暂不发丧,以免各地骚动。贾逵坚持发丧,让各地官员到洛阳吊唁。当日孙策死时,江东基业未成,山越为乱,虞翻建议地方官长都不去吊唁是对的,现在曹魏已经打了三十年的基础,曹丕本人准备多年,这点还是要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