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为何曾背负汉奸骂名

2020-11-14 15:20:53 作者: 抗战中牺牲的

扑朔迷离的北平八日

第二件事就是卢沟桥事变中留守北平,更是成为万夫所指。18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5日,面对步步紧逼的日军,宋哲元召集29军和冀察政委会的军政要员举行重要会议,张自忠也奉命从天津赶来北平参加会议。7月28日,日军对北平郊外的南苑、清河、沙河等地的中国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29军在南苑失利,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相继牺牲,眼看局面难以收拾,加上蒋介石来电催促宋哲元去保定坐镇。当晚宋哲元召开紧急会议,决定29军主力撤出北平,由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长,指挥独立第27旅和39旅在北平善后。

关于张自忠留在北平有两种说法,一是他知道留下来必然要承担汉奸骂名,所以本来不愿意,是宋哲元的命令,而且还和他约了只负责十天的期限。据说张将军受命后,曾不无伤感地对29军副军长秦德纯说道:“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就成了汉奸了!”第二种说法则是张自忠受人蒙蔽想乘机取宋哲元而代之,利用日军大兵压境之机逼迫宋哲元离开北平。到底是什么情形,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真伪,成了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雾。

29日一早,张自忠在宣布接掌华北军政大权之后,立即对冀察政务委员会进行改组,将秦德纯、萧振瀛、戈定远、石敬亭、石友三等人免职,由张允荣、张壁、潘毓桂、江朝宗、冷家骥、陈中孚、杨兆庚等人接任,而这些新任委员大多是汉奸或亲日派。加上此前张自忠在七七事变后主张和平解决,38师对天津日军的攻击也疲软无力,当时在29军中就有“37师打,38师看”之说,这一切都坐实了对张自忠汉奸的指摘。

7月31日,驻北苑的独立39旅被日军缴械。8月1日,张自忠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命令在北平城内的独立27旅旅长突围,当晚27旅便突破日军包围经昌平、阳坊抵延庆。当天,张自忠率手枪队也想离开北平,但被日军刚出德胜门便遭日军截击,只得退回。8月5日,张自忠声明辞去全部代理职务,这样,从7月29日至8月5日,张自忠在北平前后维持了八天,也就是这八天,就让张自忠由此背上了汉奸的骂名。8月8日,日军进入了北平城,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随即下令全城搜捕张自忠。

张自忠先是藏身在东交民巷内的德国医院(现为北京医院),然后又转移到喜鹊胡同三号美国朋友福开森先生寓所,最后辗转回到天津家中,悄然与家人见了最后一面。9月10日乘船离开天津,9月13日晚到达济南,再转到南京。10月8日,被以“放弃责任,迭失守地”的罪名撤职查办。此时舆论对张自忠是一片斥责之声,甚至有不杀不足以谢国人的吁请。不久,蒋介石给了张自忠军政部部附的闲差,后来在李宗仁、程潜、宋哲元等人保荐之下,张自忠出任自己的老部队原来29军38师扩编而成的59军代理军长。

历史人物可不是非黑即白

由此可见,张自忠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众多现在已经难以辨别的历史烟云,使得对张自忠在抗战初期的情况也有不同说法。但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就以张自忠在抗战初期的经历,1933年因率部参加长城抗战有功而获得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所以要说张自忠是亲日派,实在没有理由。尽管后来有出访日本和留守北平这两桩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张自忠在北苹只停留了八天,就立即冒着被误解甚至被唾骂的境遇,设法逃出敌营,回到南京,这就和那些真正投靠日本的齐燮元、潘毓桂等汉奸之流是截然不同的。

同时应该看到,张自忠无论是访问日本还是留守北平善后,都没有实质的卖国行径,充其量也就是没能完全看清日本对中国的野心,对和平解决中日矛盾还存有幻想,在当时中日两国国力悬殊的情况下,有这种想法也是情有可原。而到了日本侵略野心完全暴露,中日全面开战之后,张自忠就再无和日本和有过任何私下接洽,看到的只有张自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并且最终在1940年5月16日,英勇战死在南瓜店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写就了中国军人的忠烈,不愧为“抗战军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