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徽宗到慈禧,看800年来帝王的收藏品味

2020-11-16 08:50:37 作者: 从宋徽宗到慈

与南宋遗民画家用艺术来悲悼宋朝的灭亡不同,赵孟頫宋宗室后裔,入元后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工书善画,冠绝一时。其行书直追二王,深得晋人风范神韵,为元代书坛领袖。

赵孟頫鲜于枢墨迹合册

本册内收赵孟頫书共三开,其一为告知鲜于枢张冶中藏有唐虞世南《枕卧帖》;其二是抄录《新唐书.裴行俭传》有关裴氏书法成就的文字。体势清新俊逸,行笔圆润流畅,乃赵书中精好之作。其三语气似是初至京师时作,与台北故宫所藏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顷的禊帖源流卷为同时先后之作。第四开书家鲜于枢(1264-1302),至元间以材选为江浙行省都事。后官太常寺典簿。意气豪迈。善词赋。工行书及画。赵孟頫对其推服之甚矣。

鲜于枢于草书最为擅长,此帖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虽仅五十三字,而使转纵横,遒劲之甚,正不觉其少也。

此外,元代的陶瓷工艺比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主要是因为元代陶瓷不像宋代那样受官方特别是宫廷的严格限定,拥有较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在形式和装饰上进行创新试验。作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忽必烈鼓励各地艺术的交流,从而使得外国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融合进了中国艺术之中。青花瓷、白瓷以及新式的青瓷陆续出现。

元 江西景德镇镶银扣篮釉描金把杯盘

永乐宣德

明代的工艺美术享有盛誉,瓷器、景泰蓝、漆器等都超越了前代。明代景德镇创造的祭红,永乐时的甜白脱胎、黄釉斗彩等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明 永乐 青花人物扁壶

扁壶又称抱月瓶,其型制仿自中东,但装饰纹却为中国式样,山水风景画的绘法为传统水墨形式,只是人物为外邦异族。明代永乐开始,青花瓷器装饰摆脱了元代繁复细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视觉效果,白地青花更显其清丽风格,世称明代官窑“永乐人少”,此为永乐官窑中无论釉色、绘画都极为精妙的一幅山水人物图画。

明 永乐 剔红长颈瓶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擅长书画,所作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得造化之妙,而且常以书画作品赏赐近臣。宫中画师每呈作品,宣宗均一一观览加以评论,使得明代宫廷绘画于宣宗在位期间臻至鼎盛,其画院堪于宋代抗衡。

明 宣宗 花下貍奴图

此图描绘两只在文石、野菊下面舔爪歇息的猫儿。画家先填染底色,再钩染斑纹并画出猫毛。太湖石先以笔勾勒轮廓,再以干笔皴擦石面,画菊则以细笔勾勒敷彩。此幅画猫颇有追仿宣和画院画家李迪的风貌,具有清新优雅的气息。

明 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此器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座上亦刻有“雍邸清玩”款识,可见其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赏爱。宣德宝石红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留一道“灯草边”白边,为红釉普见现象。

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喜爱,清佚名画“胤禛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与其他青铜器、汝官窑等器陈列一起,其珍贵可想而知。

明 成化窑 斗彩鸡缸杯

此杯为成化御用酒杯,外壁彩绘湖石花卉间散布二组鸡犀,各为雌雄二鸡分带三雏鸡,花卉湖石均以釉下青花图绘勾勒,再填红、黄、绿、褐诸色。成鸡以实笔或虚线勾勒,并多重上彩染绘。雏鸡线条则清描淡绘,仅填嫩黄一色。口沿及底边分画青线三道。内面素白无纹。底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双方框六字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