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徽宗到慈禧,看800年来帝王的收藏品味

2020-11-16 08:50:37 作者: 从宋徽宗到慈

这些横跨八个世纪、四个朝代的宫廷收藏,欣赏绘书、画法、织品、陶瓷器、漆器、珐琅器、青铜器、玉器和图书文献之美,同时藉由九位统治者——包括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元朝忽必烈、明朝永乐、宣德二帝、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以及清末慈禧太后——的艺术品味,感受十二至二十世纪初期文化艺术的精致华美和多元发展。

“这绝对是‘帝王艺术品’里极品中的极品。”

大观绍兴

北宋文人虽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而皇室在宋太宗对二王书风的倡导之下,出现了宋徽宗的瘦金书。

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他能书善画,成立宫廷画院,编撰《宣和画谱》等,后世的宫廷收藏始于徽宗。书法《怪石诗》,为徽宗得石时所作:

北宋 宋徽宗瘦金体书作《怪石诗》册

“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兽身将动。常恐长蛟势欲飞。□裂几层苍桧(氵齿)。凝岚四接老松围。名封三品非无美。饮羽曾令壮奋威”。

此诗以带有独特个性的瘦金书写就,虽在本质上属于北宋尚意书风,但在书写法度上存在明显的个人特色,与唐代将法度隐藏于笔画线条背后的做法不同,宋徽宗将书写法度直接展示给观者。一沟一壑之间表现出徽宗笔法系统和他极其想要传递与统正的思想。

与“瘦金书”的外化不同,产烧于十二世纪初的北宋汝窑以其“雨过天青云破处” 温润典雅的色彩闻名于世,却随着宋金战火不复存在,难以复制。汝窑全世界典藏不足七十件,纸槌瓶创意来自伊朗、埃及玻璃工艺的纸槌瓶,在十一世纪初左右传入中国。为陶工加以仿制的汝窑纸槌瓶,主要作为摆设或赏玩之器。

北宋 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全高22.4 cm 口径4.4 cm 底径8.6 cm

此瓶直长颈、斜宽肩、折为上丰下敛的腹部、平底,底部有五枚细小支钉痕;唯该类瓶型在长颈的上方原应有一平折上扬的盘口,本器的口部可能因伤而平截去,并镶铜棱扣。全器呈腴润的粉青釉色。

北宋时代“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的审美。

宋徽宗的审美意趣,标记着宋代艺术中抒情表达的风尚,其后广为南宋帝后们依循效法成为南宋王室独特的文化表达模式,南宋王朝肇基君主高宗在文化上以绍兴北宋正溯,倡导以艺载道,重视理乐教化。

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1107-1187)积极招揽画人,重建宫廷画院,并致力于搜求散佚书画,致使南宋的艺文活动得以迅速振兴并续作发展。

宋高宗

本幅画高宗头戴乌纱展脚幞头,身着朱红袍服。相貌温文儒雅,双目炯炯有神。其皇后亦是雍容:

吴皇后

在皇室倡导下,宫廷画家从事宫观、官署壁障、屏风等装饰图画,发展出更为精微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山水画的构图由北宋大观式全景山水,转变为边角构图,以表现景物的远近、疏密、开合与高低之视觉美感。用笔既含蓄内敛又富于表现性的笔法,描绘物像化繁为简,呈现个人明显特征,诗、画与书法结合,互为对应,成为后世典型。

马远 山径春行

马远为宁宗朝画院待诏,善山水人物,他学李唐,但更加简率;树石多从巨然;人物衣褶,基于吴道子成兰叶描。以马夏为代表的南宋晚期山水画,在空间上的“虚空”表现,成为了统一整个画面的视觉载体,是对稍纵即逝的美景有所彻悟后反思的视觉表达。

忽必烈的汉化

忽必烈征服南宋以后,把宋朝皇家绘画收藏品运到大都,由几个汉人鉴定家进行编目。忽必烈也曾经雇佣了一批宫廷画家,并给他的继承者留下了一大批元朝和以往朝代的国画收藏品。南宋的绘画成了忽必烈个人收藏,后来转入他的曾孙女祥哥剌吉公主(约1283—1331年)名下,得到妥善保存。胡人虽代宋而有天下,但其文化艺术依旧承接宋风。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