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见证中华民族百年来荣辱与兴衰的艺术典范

2020-11-16 09:39:51 作者: 三山五园:见

原标题:三山五园:见证中华民族百年来荣辱与兴衰的艺术典范

在北京西郊,有一片被称作“三山五园”的古典园林。它们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珍宝,更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清代三山五园全貌图

地处风水上佳地

北京风水位置绝佳,曾被唐朝的杨益、杜牧,宋代的朱熹等推为风水宝地。处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之处的北京,也符合了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重要原则:前有照,后有靠。

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北面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南面是黄河和济水,诸如西安、南京这样的历史名都莫不如此。

“三山”则正处在北京这块风水宝地的关键地区——西山山脉与平原的交界处。此地多丘陵,山水相接,多泉多溪,远衬苍翠西山,重峦叠嶂;近处碧水澄澈,山水如画,有如江南水乡,塞外绿洲。天然的山水提供了优渥的自然条件,再有人工设计建造厅、堂、廊、轩、亭、台、楼、阁,培以植物,所建园林必然不同凡响,因此北京西郊理所当然成为营建园林的首选之区。

起源距今千余年

关于“三山五园”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代,当时这里已有吉安、香山二寺,据《宛署杂记》记载:“妙高堂,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具体事项一时难以考证。

辽金两代,北京西郊已成为帝王将相的游幸之地,兴建了一批园林和建筑。辽太宗天显年间,中丞(官职名)阿勒吉在此修建宅院,后捐为香山寺址。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世宗又将香山寺和吉安寺合二为一,加以扩建,赐名大永安寺,并修建香山行宫。

金章宗时在玉泉山兴建泉水院,作为避暑之所,后人称之为章宗的“西山八院”之一,而山下的“玉泉垂虹”则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到了明代,许多达官贵人在北京的西郊又修建了多处的私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清华园和勺园。

“四时皆春”畅春园

清军入关后,对于紫禁城内枯燥呆板的生活很不适应,故在宫外寻找风景优美之处居住。顺治年间因为战争连绵,财力不足,仅仅把明代的南苑稍加修葺,作为皇家园囿。

畅春园

到了康熙年间,随着平定三藩之乱、收回台湾,政治得以巩固,经济也随之恢复,这也为修建园囿奠定了基础。

“三山五园”中最早兴建的是畅春园。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现北京大学西侧,占地60公顷左右,是康熙皇帝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的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畅春园的前身清华园是明代武清侯李伟的私家园林。园主李伟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的父亲,在万历一朝权倾朝野。清华园规模宏伟,建筑华丽,被时人誉为“京师第一名园”。但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战事连绵,这座名园也随之荒败废弃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园建筑告竣,正式命名“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表达了康熙皇帝八方来风无不含宜、六气运行无不顺达的治国理念。

园中分为3路,中路南起大宫门,北达延爽楼。进宫门为九经三事殿至琦榭共有19处建筑,东路从云涯馆至竹轩共有43处建筑,西路从玩芳斋至紫云堂共有43处建筑,西花园有讨源书屋等11处建筑。整座园林北边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南半部分是宫殿,分为议政和居住用的两部分,既可以处理朝政,又可以游乐。

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这座园林,园中的湖光山色,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常常使他流连忘返。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首次驻跸畅春园,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病逝于园内寝宫的36年间,康熙皇帝累计居住畅春园达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