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020-11-17 09:43:59 作者: 春秋时期“礼

周王朝灭掉商朝之后,周王通过分封的方式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分配给他的宗亲、姻戚、或功臣,从而建立起周王朝统治贵族阶层的规模。其中受封那些人就是最早一批的诸侯国君。诸侯国君的权力和财富是世袭的,他们拥有的财富包括受封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

周王室与诸侯国君之间,既是君臣又是亲戚或故旧,就使得宗法制度在周王朝政治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所谓礼乐制度就是界定和规范统治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的一套规则,通过它就将统治贵族中的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等关系划分清楚了。

诸侯国君在本国的土地上同样实行分封制,他们又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一级。所以,最高级的统治贵族,并不直接从事管理生产,周王室的经济来源是诸侯国的进贡,而诸侯国君的经济来源则是卿大夫一级的进贡。这样,就容易生出问题了,最高级的统治贵族虽然拥有权力,但没有对经济的绝对控制权。

最高统治阶层,不事生产,并依靠贡奉生活,容易腐化堕落,丢失进取心。这样就容易被别有用人的臣僚利用或取代。另一方面,周王室与诸侯国君虽然既是君臣又是亲戚,但两三代人之后,彼此间矛盾与争斗便占据了上风。壮大后的诸侯国不再纳贡,周王室的经济便没有了保障,没有经济保障,军队便不能维系,其权力也就没有支撑。所以,伴随着诸侯国经济的强大,周王室的衰落便是必然的趋势。

类似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诸侯国内,卿大夫直接管理生产,而国君则接受卿大夫的进贡维持其地位,当卿大夫做大后,就有了与国君作斗争的资本,取而代之,总要发生。所以,春秋时代弑君行为的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直接管理生产的卿大夫掌握土地越多,其势力就越大,国内出现几个这样的卿大夫,就容易将王权架空。有作为的诸侯国君,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发展中央集权,任用贤达之士,组织官僚班子,组建强大的军队,加强自己的力量,同时设法削弱国内分封贵族的权力,抢夺他们的土地。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主要目标。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不断壮大,开始藐视周王室,不再认真遵循旧的礼制,同时,诸侯国中,由于大夫的势力不断壮大,而挑战国君权威,甚至出现弑君杀父等现象,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在现实的生活中,周天子的权威不是靠礼制的规定,而要经济和军事的实力来支撑,分封制是松散的政权结构,经济大权不能稳固地掌握在周天子与国君的手中。周公封国鲁国的国君多年都不再朝见天子,其他诸侯国的情形也可以想见了。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争霸、混战的局面是周初分封制的必然结果,战国时代,列国通过变法都逐渐走向君主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导致的社会变革最为彻底,所以最终由秦国灭掉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秦帝国。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