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石猴”是非遗文化的瑰宝,从宋至今已有七代传人

2020-11-17 17:41:38 作者: “方城石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而“方城石猴”就是对此形象的说明。

“方城石猴”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著名的优秀手工石刻产品,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在民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有据可查的是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的代表性人物为王建奎,后传其子王茂,王茂又传儿子王恒恩,王恒恩再传到其子王忠义,石猴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谐音“时候”,中原民间自古就有“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的说法。

方城石猴雕刻工艺原料是采用当地石料——花石,这种原材料质地较松软,石中带有天然的纹理,它颜色粉白,光滑,用这种石质雕琢容易,随手而就,故而刀法熟练,高度概括,石雕造型古朴,奇特粗犷,刻画出的猴子精气十足,大有呼之欲跳之感,石料与造型突出了中原浓郁淳朴的泥土气息。这种石猴雕刻根据石料原有的形状决定猴子刻成的样子,是用“心”所刻,没有图纸,也没有现成的画样可以模仿,合质而定之。

方城石猴石雕艺术的技艺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会自己的后人和徒弟,这种工艺世代相传,手口相授,历史线索较清晰。从雕刻艺术的角度看,石猴雕刻属“雕”而不是“塑”,是种比较难的技艺,全凭作者的悟性及想象力赋予其生命。

到“方城石猴”就不能不说到过世的王忠义老人,他是方城石猴第五代传人,在“方城石猴”雕刻史上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的人物,在整个传承链条上是一个重要环节。

方城石猴雕刻工艺指的就是,以王忠义老人的石猴雕刻艺术和工艺文化为代表的时刻工艺流派,是近代以来方城石刻艺术最典型的代表。王忠义自幼喜爱石刻艺术并潜心研究石刻工艺技巧,被人们称为“美猴王”。他不但完整保留了传承几百年的雕刻技法,而且还有独特的创新发展,追溯“方城石猴”工艺的历史文化渊源,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到王忠义石刻艺术的价值。

方城石猴雕刻工艺第六代传人王国庆,系已故著名石猴雕刻艺人王忠义的儿子。王国庆12岁就随父学习石猴雕刻,他天资聪明,对于石雕技艺一点就破,15岁已全部掌握石猴雕刻的技艺。现已54岁的王国庆已从事石猴雕刻40余年,虽然中途几经中断,但在父亲的督促之下,仍坚持作为一项业余爱好来干。2009年王忠义去世之后,王国庆谨遵父命担负起了传承祖上留下的这份技艺的重任。王国庆在继承父辈雕刻技艺的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是他独创的“三不猴”入木三分,别出心裁。

方城石猴第七代传人——王亚楠(王国庆之子),求学期间就跟随父亲和爷爷学习石猴的雕刻,深的其父真传,并于2013年正式全身心的投入到石猴的雕刻与研究中。现已熟练掌握石猴雕刻技法,在保持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石猴独特的见解,拓宽了方城石猴造型的新路,让更多的人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方城石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些博大而厚重的民俗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大文创旨在共大事,赢未来,将重点包装推广这些民间艺人,助力非遗的文化价值传播与市场价值开发,为弘扬与振兴中华非遗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