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现大规模古墓群,墓中之人皆身首分离,背后故事令人叹息

2020-11-18 12:06:29 作者: 洛阳发现大规

1988年5月,为了配合207国道建设,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的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宫墙附近发现了一片规模较大的丛葬之地。墓葬时代为西晋末年时期,按照当时的丧葬制度,宫城和陵墓早已分开,宫城之内出现大规模的简葬之墓,实属罕见。

这些墓主人的身份一直是人们猜疑的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是谁?

有人说,这些是当时宫内的刑徒或者宫人墓葬,但是这一说法很快被否定,因为皇宫是皇家尊贵的象征,是神圣的地方,怎会让一些在当时被视为“不干净的人”埋葬在附近?

又有人说,或许是永嘉之乱时,匈奴人所为。但是这一说法也难以得到支持,因为其这些丛葬之人在下葬之时,明显是经过一定的仪式与布置,而非简单的乱葬岗模式。

再说这些墓葬,其墓葬简约,皆竖穴土坑墓,每穴一棺。其中从墓中发现两块完整的朱书文字砖,皆隶书,砖铭有“南头第十九西人故在……”“南头第廿西人故在……”字样。

这些字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考古发掘报告,我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很多人也在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明了这些丛葬之人的信息。

但是后来,我们翻看魏晋南北朝那段歌泣之史,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找到答案。

这个人就是东晋的桓温。

桓温是东晋帝王晋明帝的驸马,因在东晋北伐中灭成汉政权而一战成名,其后又三次出兵北伐中原,战功卓著。但是桓温在晚年之时独揽朝政,操纵废立东晋帝王,甚至有意夺取皇位,最终因第三次北伐中原失败而在朝中失势。

这些丛葬地发现,似乎也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桓温当年在从一个精忠报国的北伐将军变成朝中操纵帝位,随意废立帝王的权臣的心路转折之点。

公元356年,这一年是东晋永和十二年。这一年,桓温率领东晋的江东子弟沿江北上,一举攻破了在永嘉之乱中被匈奴人占据的西晋故都洛阳。

桓温到达洛阳以后,洛阳城中残破凋零,早已不见当年的繁荣景象。跟随桓温的亲信在桓温的带领下,重新修复西晋宫城,与已经被匈奴毁灭的西晋帝王陵寝。与此同时,桓温上书东晋皇帝,请求其重返故都洛阳,但是已经难逃金陵的西晋皇族已经在江南安逸苟生,没有丝毫恢复家国天下的愿望。桓温之后三次上述,皆被东晋皇帝拒绝。自此以后,桓温心中的那颗“收复故土”之心也开始凋零。

前面我们讲到过墓中发现两块完整的朱书文字砖,砖铭有“南头第十九西人故在……”“南头第廿西人故在……”字样。

后来我们从《宋书·胡藩传》《资治通鉴》等文献可知,“西人”即“义故西人”之简称,是指桓温的一大批亲信及其追随者。因此,该丛葬墓是桓温北伐时“义故西人”在洛阳附近战死者的墓地,丛葬中人,皆为断首级之状。

桓温的北伐打击了前秦和前燕的势力,但东晋一旦退军,他们又卷土重来,北伐成果很难巩固。迁都洛阳,则能使战果巩固,重新控制中原,但东晋未采纳桓温“光复旧京,疆理华夏”建议,失去一次重要机会。

独留桓温的“义西故人”丛葬旧京洛阳,或许桓温也是在此之后失去对东晋的信心,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权臣之路,司马家的江山被埋葬这里,桓大将军的忠心也埋葬这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