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因此关定京关中,而随着它的没落,南北两京才逐渐有机会为京

2020-11-19 12:55:41 作者: 王朝因此关定

尹喜见函谷关东方紫气升腾,因是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了老子为师,成就道家祖师之一的美名。函谷关与那头青牛一样,受到老子的名气“加成”,愈被世人纪念,然而事实上函谷关,在战国时期纵是没有与老子关联,它的名气也不会因此减少,因为秦国之所以能一步步壮大,最终统一了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函谷关的保护。名士贾谊在《过秦论》中,曾点名秦国的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正是有了函谷险关,才有了后来秦国割据天下的实力。函谷关横亘秦国与列国之间,作为秦国的东大门,可将六国军队阻挡在关西。那么六国为何不绕道,从其它道路攻击秦国?而且曾经的雄关,在秦汉以后为何步步没落,将险关的重要地位让了出去?关中也因此失去了帝都的地位。

进入关中地区有数条道路可选

他国攻击秦国,都是被阻碍在函谷关之前,那么为何不绕过函谷关另外选道?其实现代人能想到的问题,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君也能想到,秦国仅仅守住函谷关与崤山通道,事实上也并不能高枕无忧。若沿着秦国东北方向的的晋汾河,可快速达到渭北,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也都是在函谷关外山西西北部展开,为此秦国为了安全,还将国都迁往了渭水以北。另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手中占据的云中郡与九原郡起,都可以从黄土高原向南出兵攻秦。东南地区与秦国接壤的楚国,更是可由武官道,开进到关中腹地,后来刘邦进关中,也是走的这条道路。这些攻秦路线,六国国君心知肚明,但是这些道路都不太好走,楚国那条道路也不会让他国使用。所以走崤山路线,通过函谷关入秦才是最方便的路径。

渭河下游道路难以行军

走渭河下游路线入秦,在当时并没有可行性,若是从渭河北部向关中进军,难度实在是太大。因为关中地区东南低洼而西北较高,越往东走地势就越开阔。大名鼎鼎的关中盐碱地,也正是在此处。沙苑南部的渭河洛水交汇处,更是一片泽卤,土质的盐化,导致这片地区道路十分坎坷,还会有风沙与大片的沼泽地,这些都是不利于行军、作战的地势。专擅东魏朝政的高欢,当年正是趁着西魏爆发饥荒,带着十万大军欲一举扫灭西魏。然而高欢行军过程却是十分困难,在其率军走到沙苑之时,西魏军借着芦苇的掩护,对高欢发起突袭,最后东魏几乎全军覆没,仅高欢带着几个侍卫幸免。秦国在建都栎阳之时,由于还未夺取黄河西部地区,所以就沿着渭北盐碱地布防,这条道路想要行军难度太大,其他国君定不想走这条易守难攻的道路入秦。

从黄土高原入关中同样不现实

除了渭水下游道路,那么走黄土高原如何?答案也是太难。赵武灵王当年也的确想打条路的主意,《史记》曾记载:“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意思是说赵武灵王,曾伪装成使者从云中与九原出发探路。比起盐碱遍地的渭水下游,当时的河套地区,沙漠面积还不如今日大,承受大规模兵团行进不是问题,然而要在此地长行军,或者打持久攻城战,在后勤问题上就会遭遇大困难。纵是以劫掠为目的轻装骑兵,在此地也会“吃瘪”,鉴于此在北魏太武帝时期,魏军攻破赫连夏统万城之后,并没有直接南下向关中进军,而是另外派遣一支军队,从蒲津渡进入关中。清朝之时吴三桂在一片石地区大败李自成,大顺军或死或降元气大伤,残部逃向陕西腹地抵抗清军。

一方面多铎与孔有德,率军从潼关正面进攻,另一方面阿济格绕道土默特,从保德河南进攻陕北。 然而由于道路难行,阿济格历尽艰难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才得以到达目的地。此时的大顺军早已严阵以待,李自成令高一功驻守榆林卫,李过驻守延安府,依托陕北丘陵险峻地区,对清军发起防卫反击战。阿济格好不容易到达陕北,再加上粮草无法及时运送到位,等到潼关被攻破,李自成撤离之时,阿济格在陕北也未得寸进。纵是李过、高一功撤离了一个月后,阿济格才终于打下了陕北,可见陕北地区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陕北难攻,而且秦国对此地的防御十分重视,秦国名将白起,还亲自参与了陕北上郡的军事防御工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