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与禁革:独占文字,历史上有哪些禁革名字的奇人怪事?

2020-11-19 16:04:38 作者: 避讳与禁革:

作者:史遇春

说到名字的禁革,自然会想到避讳。

须知,名字的禁革与避讳看似有些关联,其实,此二者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

所以,首先必须澄清的是:

本文所说“名字的禁革”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避讳”是两回事。

既然“名字的禁革”与 “避讳”是两回事,那么,就分别说来。

先说避讳。

所谓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在以往的专制时代,为凸显尊卑之阶、强调长幼之序,故而,臣子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者直接写出,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

关于“避讳”,根据资料记述,其方法大体如下:

一、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臣子不能直接说出(读出);在读到(说到)应讳的字时,不能读本音,而要“改读”或“换说”,这也被称之为“读白”。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在碰到“敏”字时,她就读成“密”或“米”。

二、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臣子不能直接写出;在写到应讳的字时,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来处理,即所谓的“写白”。

比如,孔丘作为“至圣先师”,其名“丘”字,在古代文献中,有时就写做“正”。

又如,康熙的名字是“玄烨”,清人在书中多将“玄”字写成“元”字。

另外须知:习惯上,把错别字说成“白字”,就是来源于避讳这一旧习。

说完“避讳”,再来看“名字的禁革”。

本文所写的内容之中,所谓“名字的禁革”,是指出于种种专权独裁的心态,当政者通过行政命令,明文规定某些文字禁止民众在名字中使用;这些禁用的文字,官民人等,已经使用的,在禁令发出之后,要进行改易,即所谓的“革”;还未使用的,在禁令发布后,取名之时,不得再行使用,即所谓的“禁”。

即便是已经解释如上,但还有人会把“名字的禁革”归入“避讳”之中。

这里,再强调一次:

“名字的禁革”与“避讳”二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避讳”原本出于礼制,是中国古代礼仪范畴的内容之一,多是约定俗成的规范,一般会自行自觉遵守。其中的为尊者讳,相关文字是少数几个,是民众必须统一遵守的;其中的为长者讳,相关文字往往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般是各人自避各家长者的讳即可(他人在书信往来、当面交谈之中,尽量不犯对方的讳为宜。)。“避讳”之中,君王不会自讳,当然,君王也要为长者讳。

“名字的禁革”,多出于行政命令,属于个别朝代的法令,其中规定不得使用的文字,是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的。须知,有别于“避讳”,这些被禁革的文字,君王是可以使用的。这里面,就有当权者自我尊大的意味;更有当权者独占的心态。

(本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