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太后到萧燕燕:史观的进步与大女主的变迁

2020-11-24 15:18:15 作者: 从萧太后到萧

作为2020年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上星(通过卫视频道播出的电视剧)的古装剧,《燕云台》在11月3日登录北京卫视与腾讯视频,它为即将过去的2020年献上了很多话题,却也让我们看到当下人们对历史的迷惘与“执着”。抛开对剧情、演技、制作等层面的讨论,有一点让我很好奇:“燕云台”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燕云地区的和平

关于燕云台的来历,小说作者说这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她还写道:“站在燕云台上,两个人(剧中男女主)感慨幽州的黎民百姓刚经历完一场战争,韩德让(男主)说,你看这燕云十六州,百万黎民,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活了几千年,一代代薪火相传。我们都是过客,只有他们才是永远。”

所以在作者心目中,“燕云台”是一个可以俯瞰整个燕云地区的地方,显然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地点,甚至我们可以说整部小说和电视剧就是“燕云台”,它在凝望这一片区域。

我的学历史的朋友告诉我,燕云地区自古便是农牧交错地带,我们现在会有一种农牧分界线的概念,其实这些边界在古代是模糊的。燕云十六州引起史学界和大众注意的原因是唐末一位造反者——石敬瑭——造成的。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儿皇帝”为了获得权力,和契丹人约为父子之国,献出了燕云十六州。从公元936年之后,燕云地区就在契丹人的控制之下了。契丹政权建立时间是907年,当时的国号还是“契丹”。契丹国号常常更改,改了不下有18次,后世为了统一称呼,只以“辽”相称。与辽对立的政权是宋,而宋的建立时间为960年。所以燕云地区的“丢失”是在宋之前,宋一建立就面临这样一个失去北方屏障的局面,这成为他们心头的一把剑。于是围绕着燕云十六州,宋辽之间开战了。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寸土之地都是在血肉横飞之间获得的。早期,宋、辽之间的战争很寻常、频繁和残忍,这种政权之间的对立很容易演变为族群之间的冲突,从而在各自内部产生特定的刻板印象。时至今日,这种印象是否消失了,可能还是一个问题。

所以如果能够结束战争,对于地区稳定、人民幸福、经济繁荣,都有很大好处。有人说如果1000年前有诺贝尔和平奖,那么应该颁发给萧燕燕——《燕云台》的女主角。这位作者的理由是萧燕燕和北宋签订了一个和约,从而维持了燕云十六州100多年的和平。这显然有点异想天开,或者说夸大了战争某一方的作用。宋辽之间的和约缔结的过程大致如下:辽人打到了北宋家门口,他们被北宋打败了,但是北宋主动求和,双方签订了一个不利于北宋的协约,约为兄弟之国,换来了和平。情形如此,还要颁发“和平奖”给辽方代表,这显然说不过去的。不过,在促进与北宋之间的和平,萧燕燕确实是有其历史功绩的,在燕云地区,萧燕燕的经营无疑意义重大,甚至影响至今。

辽南京与北京

在南方,萧燕燕是一个传说,这个女人阴险狠毒,而且喜好杀戮。在宋人北征故事中,萧燕燕总是第一阻力。但是在北方,萧燕燕的形象则比较正面,至今仍然有很多与她有关的遗迹,这些遗迹是她曾经治理功劳的体现,北京通州地区的萧太后河便是一个典型。萧太后河又称为萧太后运粮河,是北京(当时称为辽南京)历史上的早期运河,它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条以人物命名的河流,对于北京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学者考证指出,这条运河是辽人利用古永定河的故道,通过疏浚修建而成,它上承蓟水,中连辽南京护城河,下接今天的北运河。传闻中是萧燕燕主持修建的这条人工运河,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辽南京的粮食等物资的需求。

大辽共有五京,这是契丹的“捺钵制度”决定下的必然选择。所谓“捺钵”,就是在一年之中,随季节变化,皇帝到不同地方去巡幸和行猎。辽五京都具有汉文化中首都的功能。辽太宗在位期间,每年都要到辽南京住上一段时间,由此辽南京增加了许多人口,经济与文化得以繁荣。这拉开了北京建都史的序幕,从此这里除了是军事要略之地,一变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意义,成为时局中的核心地区,开始对全中国的局势发生影响。辽南京的建成,启发了后来的金代统治者,他们意识到了要想占领中国,就必须以北京作为都城,是以有金中都的建立,此后则演变成元大都,明清时期的首都,以至于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