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率领20万大军对宋朝发起了进攻,以大将萧挞览为统帅,从幽州出发,一路行军到黄河边的澶州城(仅河南濮阳)下。一场关乎辽宋两国命运的大战即将上演,在宋朝宰相寇准的再三要求下,宋真宗赵恒调集了中原几十万精兵并御驾亲征。
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萧太后决定孤注一掷,准备以澶州一战重挫宋朝军队的锐气。
但是,在澶州的战斗还没有正式打响,辽军统帅萧挞览就被北宋名将张环设计射杀身亡,所有的不利条件都在逼迫着萧太后不得不做出决定:“尽快结束战争,促成和谈”。
澶渊之盟借王继忠向宋真宗传达和议信号
萧太后作为一个辽国成熟的政治家,在开始面对不利战场形势的时候,她是不可能直接派出使者主动向宋真宗提出议和的,一旦这样的话,无疑就让会自己落在下风,更加不利于与宋朝和谈的成功。
如何向宋朝传递出议和的意图,又能保证辽国不失去判桌上的主动权,萧太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宋朝降将王继忠。
王继忠是一个烈士子弟,深得宋真宗的信任,并将他提拔为非常重要的禁军将领。在一次宋辽之间的战争中,王继忠被辽军俘虏,成为了契丹人那边的一名臣子。王继忠虽然是从宋朝投降到辽朝去的,但他一直都深受到辽宋双方领导人的信任,让他担当中介人向宋朝传递和谈的信息,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
在萧太后的授意下,通过王继忠和宋真宗赵恒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王继忠以臣子汇报军情的口吻写了一封信件给宋真宗,巧妙地传达了辽国希望议和的信号:“辽朝内部高官贵族之间厌战情绪很强,在这种形势下,宋辽双方谁也不会吃掉谁,和议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宋真宗决心与辽议和
果然不出萧太后的所料,王继忠送去的这封“议和信”,很快就得到了宋真宗积极地回应。
宋真宗接到这封信件之后,迅速和朝廷大臣们进行了一番商讨,最终认为“跟辽朝议和还是可行的”。
当宰相寇准听到了辽国和谈的消息,焦急地在心里思索着:“向来好战的辽国主动言和,必定是形势不利,辽军一高唱和平,大宋就积极响应,这岂不是错过了取胜的大好时机。”
寇准立即向宋真宗上了一道策论:“强烈反对与辽国议和,并提出作战到底的主张”。
宋真宗像
寇准向宋真宗信誓旦旦地保证:“这是一次消灭辽军的天赐良机,可以趁势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保证边疆的百年和平。如果与金国促成议和,苟且偷安,过不了几十年,契丹人还会卷土重来。——出自《宋史》(已翻译)”
杨延昭长期率领北宋军队在河北镇守边关,他看到这场战争中敌人孤军深入,可以采取“关门打狗,断其粮道,然后合围并歼灭掉他们”的策略,这与寇准提出的主张不谋而合。
杨延阳向朝廷提交的报告,宋真宗甚至都没有正眼看上一眼,就消失在了皇帝案前的一堆奏折当中。而对于宰相寇准的的反对议和建议,宋真宗则还说出了几句冠冕堂皇的托辞:“过几十年后,肯定会有能对付辽军的精兵强将,现在我不忍心让百姓吃苦受累,就议和吧!——出自《宋史》(已翻译)”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宋真宗想要的是当下的和平,将来的事情就留给将来的人去解决。
幽云十六州分布寇准将宋真宗定的谈判金额降为三十万
宋真宗赵恒决定派出谈判代表曹利用与辽军进行接触,商讨议和的具体事宜,并传达出自己对于议和的积极回应。临行前,宋真宗在行宫召见了曹利用,对他下达了指示:
领土问题不能让步(关南十县之地)。
如果辽国想要钱的话,是可以给他们的:“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