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壁垒又称大西洋铁壁、大西洋长城、大西洋防线,是二战中德国用来防御西线,抵挡英法等国进攻的军事设施。该防线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总长达到2700公里。由于德国人意识到对苏作战后,不得不向东线投入更多兵力。因此,德国西部需要一条坚固的防线,来降低兵力的投入。1940年,大西洋壁垒由弗里兹·托特组织设计并指挥建造,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碉堡、火炮阵地、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各种障碍物以及人造沼泽等。该防线还配有1500辆坦克和5000多门火炮,经隆美尔强化后,该防线于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前,多次抵挡来自英国和自由法国的进攻。希特勒曾宣称大西洋壁垒为“不倒防线”,一度给予其充分的肯定与信心。
第一名 《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关宁锦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长约100公里的关宁防线,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长约100公里的宁锦防线,自宁远至大凌河。1622年,兵部尚书孙承宗奉命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并依此构建了一道坚固防线。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大败后金军后,恢复关宁锦防线,并凭借该防线取得宁锦之战的胜利。
虽说世界上不存在无法被攻破的防线,但终明朝一世,关宁锦防线确实从未被攻破过。作为明末最后一道尚有一战之力的军事防御阵线,关宁锦防线也托着大明帝国最后一丝气脉。在经历之前的挫折后,清军先后五次绕过关宁锦防线进犯中原。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吴三桂接诏弃宁远,改驻山海关。随后,清军攻占宁远,1644年4月,清军联合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入主中原,关宁锦防线仍作为一个不败神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