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2020-11-28 19:15:47 作者: 1924年鲁

至今三人的合照还在网络上流传。这期间恰好碰上了泰戈尔的生辰,徐志摩等人为这个远道而来的好朋友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宴席。席间去了当时中国大半个文坛的人物,而鲁迅碍于情面也到场出席。

在泰戈尔的生日宴会上,徐志摩等一众人极尽谄媚不停的恭维着泰戈尔,而一旁的众人也跟着一同吹捧。鲁迅坐不住了,他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人,一个个竟然这么会"装"。于是,鲁迅在晚宴中途就愤然离去。

临走前说了四个字"一塌糊涂"。即使知道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但鲁迅不愿再让自己的身心备受折磨。可能在他看来这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其实,从后来鲁迅的文章中可以知悉,他这么做是对事不对人。

正如鲁迅后来在杂文《骂杀与捧杀》中所提出的观点,捧杀要比骂杀更为恐怖,而徐志摩等人的行为近乎于捧杀。鲁迅本人其实是很尊重泰戈尔的,也很认同他在反帝国主义事业上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但对席间中国文人的那副嘴脸,鲁迅只能用"耻为伍"来表达。鲁迅知道泰戈尔很伟大,也承认其优秀,但想不到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文人们竟然会如此的"自轻"。鲁迅所追求的是与泰戈尔的平等交流。

大家可以互换写作经验、可以为彼此讲述自己的国情和对未来的看法,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相处。而不是像徐志摩这样,说一些溢美之词,好像是能从泰戈尔身上得到什么似的。所以说鲁迅并不是看不起泰戈尔,而是看不起徐志摩这些人。

其实不仅仅是鲁迅,当时以及后来都有许多文人很看轻徐志摩。金庸先生是徐志摩的表弟,从小就听闻表哥的那些风流韵事。所以,在金庸的眼中表哥是个"坏人",也正因如此,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但凡涉及到表哥,就都是负面形象。(三)、互相尊重,不应过度吹捧

泰戈尔曾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绝美诗句,他的文学功底的确十分深厚。也正因此有人认为,鲁迅是忌妒泰戈尔刚刚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才会"文人相轻"。

事实并非如此,倘若鲁迅是这么想的,那他就不是鲁迅了。那么,从鲁迅的拂袖离去以及他的态度,能给世人怎样的启示?首先,与人交往当平等。像泰戈尔那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来到中国大家客套的一番也无可厚非。

但凡是都应该掌握一个尺度,不能为了讨好他人把自己的身份拉到那么低。何况,徐志摩等人并不是真的想从泰戈尔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只是来拿泰戈尔的光环来映衬自己。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果真的是看到有人比自己优秀,那想着像他一样是对的,但不能太不把自己当人。鲁迅就认为,大家应该平等的交流一番。他本人也十分尊重泰戈尔,但看到一旁的中国文人都在过度的吹捧,心中那股思绪也就荡然无存了。

鲁迅并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只是他的性格太过刚毅。其次,不应该盲目追从。当年的徐志摩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等,都将泰戈尔奉若神明。在其看来泰戈尔到了中国,就像"文曲星下凡"一般。

可以因为泰戈尔的作品而崇拜他;也可以因为他的事迹对其肃然起敬,但不应该毫无原则的将其视若神明。就好比大家都说泰戈尔很出名很优秀,所以连一本他的书也没有读过他的人,就会跟着去吹捧他。

这种现象如今依然存在,比如好多已故的艺人在世时的确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时隔多年,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还是在吹捧他们,可是这些吹捧之人中又有多少是真心喜爱其作品,又有多少是人云亦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