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家放牛,他当上皇帝后,刘德的结局怎样?

2020-11-30 12:54:31 作者: 朱元璋小时候

引言

古人云: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亦有宽阔如海的胸襟。

纵观古今,若有不论其身处何处,自始至终皆以大局为重,不拘小节者;不论兵强马壮坐拥雄兵,抑或白手起家身处逆境,皆深明大义者,此可谓之真英雄也。且不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更不消说出身草芥却以一己之力“黄袍加身”最终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朝廷压榨百姓,民族矛盾尖锐。在蒙古人治下,民分四等,其中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西域人、部分契丹人)为第二等,第三第四等则为汉人(北方汉人、契丹和女真等族)与南人(南方汉人,大体为南宋人),四等人制使各民族之间政治、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区分对待,以及各种民族歧视政策,如:蒙古人杀汉人只需杖刑五十七下,并赔付烧埋银子即可;若是汉人杀蒙古人,则直接处死刑,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如此种种自上而下的民族分级、歧视政策的施行,只因蒙古人的强大而暂时压迫人数众多的汉人。而到了元末时期,常年的苛政重税加之天灾不断使百姓日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偏远村庄内的贫苦汉人家庭中,因其为汉人的缘故,祖上数代人都因拖欠税款四处逃亡,家人的愿望也仅仅是想找个安稳的地方做佃户,不至于饿死。其父定居于此后,在当地地主刘德手下做佃户,此人欺善怕恶、唯利是图,农民整日劳作,却只能勉强糊口。地主的压榨,使得朱家长期食不果腹,苦不堪言。活着都难何谈念书,因而朱元璋从小便帮地主刘德放牛以减轻家中负担。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小便聪明伶俐,做事有主见,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批相同出身的小伙伴们,而后来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均出自其中。

一次放牛时,未及收工孩子们却都饥肠辘辘,此时朱元璋看向牛群内的小牛犊,心中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他招呼小伙伴们,带头将这头小牛犊杀了后与大家一起烤着吃了个痛快。那时的牛肉与农民家的孩子丝毫沾不上边,胯下所骑之牛皆是地主的私人资产。小牛吃着虽过瘾,但饱腹之后,孩子们纷纷开始担心,这回去之后少一头小牛,地主那边该如何交代。此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说到时候全部说是我弄丢的就行了。结果回去之后,地主刘德果然大发雷霆,用鞭子将朱元璋狠狠地打了一顿,还使本就摇摇欲坠的朱家又背上这头小牛的债款。虽吃了一顿毒打,但朱元璋在这次事件中充分展现出自己作为领袖的才能,敢于承担,为人仗义。此后随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也是出于对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十五岁时,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当时在他们村子上罕见的旱灾、蝗灾和瘟疫齐发,受此次天灾,朱元璋一家先是父亲染上瘟疫去世,而后母亲和大哥接连饿死,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对于朱家是致命的。没有了父母和大哥,家中仅剩二哥一家及几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在那样的乱世中,即使自身都濒临饿死,都要将过世的亲人入土为安。然而朱元璋家中一贫如洗,何来钱购置棺材和墓地,朱元璋只得去找地主刘德,希望他能施以援手。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不仅如此,因为没有了压榨价值,他甚至将朱元璋一家直接赶走了。

此后的故事无需过多赘述,朱元璋就此开始了漫长的流浪,最终百姓不满元朝的残酷统治,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最终,朱元璋终结乱世统一天下并开启了明朝的统治。衣锦还乡后,他再次见到了当年的地主刘德。当地主认出面前龙袍在身的皇帝正是当年受他压榨至走投无路的农民朱元璋时,刘德浑身发抖,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说自己当年有眼无珠,得罪了皇上,乞求皇上能饶他一命。而不同于当年地主的冷酷无情,朱元璋回答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如此豁达胸襟,与当年地主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