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从孝公、惠文王时开端向东进攻,获得不少成功。到昭王时,灭六国的根底现已奠定。昭王委任智慧过人的魏冉为相,《史记》认为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全国,全国皆西向稽首者”,都是魏冉的劳绩。后来又委任范雎,雎对外建议远交近攻,对内则建议要根除贵戚大臣之有势者。昭王选用其谋,使秦更为强壮。
到昭王末年,归于三晋的上郡、河东、上党、河内、南阳等地都被秦所占据。秦又南灭巴蜀,树立巫郡、黔中郡和汉中郡。其国土之大,六国中罕有其匹。特别是“全国之枢”的韩魏,是其时经济、文明上最先进的区域。而秦占据了不少韩、魏的疆域,两国之君乃至入朝于秦,“委国听命”,秦对华夏已起到操纵的效果。
到秦庄襄王时,东周、西周都被秦所灭,“秦界至大梁”,其实力进一步深化到关东区域。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吕不韦仍为相,引起全国来宾,预备灭六国。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亲身执政,以李斯为佐,开端大规模对关东用兵。为合作军事上的攻势,秦又用金钱收购六国权臣以分解其内部。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以韩地为颍川郡。公元前228年,用反间计杀赵将李牧。次年,攻下邯郸,虏赵王迁。赵令郎嘉逃到代地,自立为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到辽东。次年,秦决河水灌魏都大梁,城坏,魏王屈服,魏亡。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六十万人攻楚,虏楚王。次年,秦完全占据楚地,楚亡。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虏燕王喜,又攻代而虏代王嘉,燕、赵两国亡。次年,灭齐,我国一致。
通过战国,全国从割裂割据的状况走向一致,是前史开展的必定。从春秋到战国,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水利、交通、商业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开展,使各区域经济上的不平衡性削减,彼此间的联络加强,彼此的依靠联系更为亲近。经济的开展,为全国一致奠定了根底。
政治方面,各国通过变法,树立了百官有必要遵守君主法则的新的中心官僚准则当地上本来的贵族分封制为郡县制所替代,然后消除了各自为营的现象。政治准则上的严重变革,为大一统政权的呈现预备了条件。
秦可以一致我国的客观原因为:秦据有丰饶而又易守难攻的关中区域,具有杰出的地理环境秦变法比关东六国更为成功,对旧实力、旧准则的根除较完全,故在经济、政治方面比其他各国更为先进。秦昭王时,荀子曾到秦国去过。他说秦实施法治很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较少,政治清明,故秦从孝公至昭王,军事上屡能取胜,决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