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李商隐以杜甫的口吻写下一首诗,读来很有感染力

2020-12-27 14:30:00 作者: 向经典致敬,

连年来唐王朝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边事傍边,李商隐身在东川,他目击了其时的情境,对边事也是深有体会。

这一景象与杜甫当年在成都时的景象是多么的类似。当年杜甫流寓成都时,曾得到朋友、也是时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料,暂时摆脱了日子的窘境,后来严武到长安任职,杜甫送行老友严武回来长安,还写下了有名的送行诗《赠给严公入朝十韵》。

但是好景不长,之后剑南戎马使徐知道宣告自己担任节度使,一度发生战乱。而其时给唐王朝形成重创的安史之乱也未停息,杜甫的境况真可以用内忧外患来描述。

多年后,当又一位诗人李商隐来到四川,他的耳闻目击加上对国务的关怀与担忧,他愈加能体会到当年杜甫的心境和境遇了。

所以李商隐在宴席上这首诗,它不只风格上模仿杜甫,并且诗篇也以杜甫的口吻缓缓道来,就好像是李商隐替代杜甫所作相同,所以题作《杜工部蜀中离席》。

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文学著作,特别是诗篇,它的特色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李商隐的这首诗就将这一点表现的酣畅淋漓

首联“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榜首句道出了人生离别的常态,具有广泛的年代性。第二句是诗人对所境况遇的特写。在具有广泛年代性的布景中将离别写出来,以环境烘托此次离别的伤感,两相对照,更见离别时的伤感。

这儿除了深重的伤感和叹谓之外,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已然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已然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要有太多的伤感,以奔放的心态对待眼前的离别,这又何曾不好呢?

但诗人紧接着将笔锋一转,又说到了这离别是令人怜惜的。由于在这年月不宁的的时分,即便时间短的别离,也是出路未卜,不知道的工作也是难以预料的,这也就不能不令诗人发生离别的感伤了。

清代诗人何焯读到这两句时说道:“重用反喝,便弯曲抑扬,杜诗笔势也。”这一见地是精确的,依照这样的体悟重读李商隐的诗篇,咱们也能体会到诗篇中弯曲抑扬、雄放的气势。并且诗句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这样的写法能引起人们心里的激烈共识。

颔联“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诗意紧承诗人所在的年代布景,是十分写实的。

“雪岭”指连绵于今四川西北部的雪山,在李商隐所在的年代,这是边境地带,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县,在雪山邻近,唐代在此地设置了松州都督府。“殿前军”指的是神策军,是唐代皇帝的禁卫军。

颔联两句,写的是这种实在的景象:远使好长时间也没有信息,也没有回来,可见其时的一些纷扰还没有得到解决。

这两句纵笔千里,气候阔大,有着如史诗一般恢宏的气势,诗句十分简练地写出其时的实在景象,饱含着诗人对国务的担忧。

颈联“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诗人将视界拉回实际,由远而近地描绘了践行宴席上的景象。

“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在诗人眼中他们是如此的不同,诗人不失宛转地写出了他们酩酊大醉的、不关怀国务的景象。

这两句不光相互对仗,并且每句傍边又自为对仗,试看“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这是诗篇中常用的“当句对”方式。这种方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

但这种方法在李商隐手中,才得到发扬光大,他将这种方法运用在诗篇的创造中,逐渐得到完善。可以说这种“当句对”的诗篇创造方式始于杜甫,老练于李商隐。李商隐本诗中的这两句,造句极为整齐奇妙,并且赋有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