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从下来,蔡伯喈无法把控自己命运,也就不是造成赵贞女悲剧的元凶。因此,在《琵琶记》中,蔡伯喈被称作“全忠全孝”。
#元朝#丞相#科举考试收藏
科举时举时废
元朝虽然施行科举,却时举时废,并且在录取上也偏向于蒙古人、色目人。加之上边所说很多官职必须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汉人、南人基本上失去了进身之阶。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读书人本应该是受到尊重和重视的群体,列在“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穷苦的普通劳动农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如此。
这样一来,元朝读书人的地位十分低下。由宋入元的遗民郑所南(有关郑所南的忠烈事迹,可参看本人之前文章)在《心史》中记载:“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读书人、儒生被列在第九等。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继承了郑所南的记载,但补充说,这是元朝的制度。这一点未必准确。
第二,蔡伯喈考中之后,不想在京城做官,想回家乡,皇帝却不允许。这就是,辞官,皇帝不从。
第三,丞相相中蔡伯喈,想招他为婿,蔡伯喈不愿抛弃原配,丞相不允许。这就是,辞婚,丞相不从。
三个不从下来,蔡伯喈无法把控自己命运,也就不是造成赵贞女悲剧的元凶。因此,在《琵琶记》中,蔡伯喈被称作“全忠全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