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不难看出,在张良本身和韩信角色在刘邦眼里无二的情况下,处于明哲保身下的张良,他是不敢,也不会帮助韩信直接在刘邦,或者吕后跟前讲情的,否则,极有可能会被沦为韩信“谋逆之嫌”的同党,而遭到一起清算,这都是极有可能的。因此,张良没法,也不能成为韩信的救命稻草。
从张良和韩信关系的亲疏来讲,张良与韩信,远远不及萧何与韩信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最后,萧何都没法救韩信,何况张良?
世人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扶汉灭楚建奇功”传下千古佳话,也就是说,韩信是萧何一手相中的人才,而且在韩信失望逃离刘邦军营的时候,是萧何冒着漆黑的月夜将韩信给追回来,然后力保举荐给刘邦重用的,可以说,萧何对韩信发挥用武之地成名的恩德,可谓感天动地,然而,纵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后人又留下一句千古悲怆之言,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韩信的处死,也是萧何最后领受吕后之命,不但靠着和韩信之前“铁关系”的“高信用度”将韩信给骗过去,就连如何处决韩信的方式最后也是萧何给吕后支招的。
韩信与萧何
由此,提及韩信的悲剧,就连当初对韩信如此恩义重于山的萧何,到了最后都不敢违抗刘邦夫妇要杀韩信的密令,不得不忍痛将自己一手栽培的杰出将才韩信“拔掉”,试想,当时的萧何是需要顶着多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争斗才做那件事,而韩信与张良,也无非只是在军事用兵之道上的磋商交流关系,他又如何可能会违背着刘邦夫妇铁了心的意愿,去冒死“力谏”希冀可能扭转韩信的命运结局呢?
从忠于大汉江山,忠于主子刘邦的角度讲,刘邦将宅心仁厚,而又懦弱胆怯的刘盈立为太子,刘邦夫妇决心灭掉韩信,实际也是为自己的儿子刘盈将来接班翦除不可控制的威胁,毕竟韩信功高震主,封王一方,个性桀骜难驯,在刘邦打江山的过程中,就连刘邦对韩信调派都会时常受到韩信的“强行讨赏”,否则不达“目的”韩信是不大好摆布的,那么,刘邦之后,若换作刘盈,想要韩信服服帖帖不做乱,不犯上,则更加没有把握,于是,作为一心忠于汉室,又为刘邦心腹的张良,他是没有理由替韩信在刘邦和吕后面前求情的。
太子刘盈
在吕后设计处死韩信的过程中,可以说,张良是作为局外人的视角,没有做出过要救韩信的举动,那是不是说,张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真的对韩信一点“兄弟”间的情分都陌生到丝毫不存在吗?
其实,要说曾经张良救韩信,确切来说,是帮助韩信“免难”的心张良倒是有过。那是在危机还没到来之前,张良倒是劝过韩信需要注意和留心的地方,可惜居功自傲,思想单纯的韩信,那时候根本听不进去,认为那些担忧和自己无关,也没当回事。
张良提醒韩信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就和越王勾践时代,范蠡对文种劝谏的话,文种根本听不进去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与文种相比,韩信的个性更加张扬毫无顾忌。
韩信与张良:一番肺腑之言
正所谓,历史,是一面镜子,所发生故事的前前后后,都似乎是似曾相识。所谓自古君王与臣子之间,不懂君臣之道,以及进退之道,而且还自负不听劝,迟早是要吃亏的,这在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时代,发生在文种身上不足为奇,当然,发生在汉朝刘邦时代的韩信身上,犹如镜中反照一般,似曾相识。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博弈之道莫不如此:功高可以,震主不可以;见好就收可以,强势不罢休不可以;风风火火打江山可以,功成名就不退而求其次不可以。否则,皇帝的心思,昔日今朝明朝,并不是单纯靠着之前的“铁哥们”关系可以臆测前前后后的。正如历史上的韩信,一味自恃功高,却不在平日修炼低调内敛的功夫,当危难来临,纵然曾经有着张良般一起出生入死打拼天下的兄弟,而且看似自始至终还深得刘邦夫妇特别器重,但他也是没法帮到韩信免除杀身之祸的,除了暗自留在心里的那点同情心可以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