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尧:贪官也有好结局

2020-12-04 00:48:58 作者: 李侍尧:贪官

第二,自我纠察。除具折呈奏李侍尧拟罪之外,附加各自府衙原有设立买办情况及有无情弊。

第三,模棱两可,仅江南河道总督陈祖辉一人,大体就是投了弃权票。

第四,为李侍尧求情,认为要从宽处理,仅安徽巡抚闵鹗元一人。他认为:“李侍尧历任封疆,其办事之勤干有为,实为中外所推服”,“李侍尧晚节有亏而勤劳久著,可否稍宽一线,不立予处决”。

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三日,在集议后的两个月,皇帝颁布了将李侍尧从宽处理,即定为“斩监候”的上谕。

斩监侯虽然有个斩字,但是表明了皇帝的态度,就是不想置他于死地。遇赦则赦,不但命保住了,还有重新上位的希望。

上谕中,乾隆帝轻判有两个缘由:第一,李侍尧身为国家重臣,不能轻易斩杀。第二,皇帝称自己:“临御四十年,一切人情物理,何事能逃朕洞鉴。”所以自己对李侍尧非常了解,他能力出众,且忠于皇帝。

说白了,就是“朕就不想让你死”。

皇帝缘何认为李侍尧“忠”呢?常年大量、精心的贡品,在其中应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心里清楚的是,李侍尧勒索来的钱财,多半是花在了自己身上。

所以说,最初让他以身犯险,强行索贿的是进贡,最后后让他保住性命的,还是进贡。

其实,所谓的廷议与其说是督抚们就这件事发出议论,不如说是督抚都在揣度上意。

为什么多数人要求惩罚从重呢?无非是表现自己对于贪污的深恶痛绝。而乾隆皇帝并不想重治李侍尧,这还是李侍尧为人机警,再加上和珅也是极有心计之人,他给李侍尧搜罗的罪状,客观上帮助了李侍尧躲过一劫。

先说一个乾隆二十二年的案子吧。

当年,云贵总督恒文与云南巡抚郭一裕,为了向皇帝进贡金手炉,向下属派购黄金的价钱不公道,以致全省沸腾。郭一裕惧怕事发牵连自己,先发制人进行密奏。

乾隆帝派钦差刘统勋前往查案,恒文供出是郭一裕出主意打造金手炉送给皇帝,并非仅本人压价购买黄金。问题是郭一裕不承认给皇帝送礼,而恒文却死称为了给皇帝送礼。

最后,恒文赐自尽,郭一裕革职,但是几年以后就特恩去作河南按察使了。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也告诉李侍尧,如果贪腐案发,责任一定要自己扛下来,万万不能说自己是为了买礼物给皇帝,把锅甩给皇帝。

为人臣子的要知道,皇帝是一个锅都不会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皇帝在听闻官员中有人议论李侍尧贪腐的时候,反应如此敏感。

因为李侍尧是乾隆朝第一进贡大户,他如果有贪污之名,势必让人联想到与常年大规模进贡有关,也就是“奉旨贪污”。

此种议论不发则已,乾隆皇帝也可以假装不知道,一旦形成风评,皇帝如果再无所作为,显然就承认了,自己的骄奢是下属们贪腐的源头。所以,必须迅速查办。

李侍尧深知此中利害,所以从和珅、喀宁阿到云南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提过关于办贡的半点关系,只是表示认罪:

“我身为汉军世仆,以大学士仍管总督,恩遇之隆,委任之重,实为逾分。在外二十余年,并不敢有贪婪之事。调任云南竟收受属员馈送,总是我福薄运尽,不能仰承厚恩,以致天夺其魄,为人所愚,悔恨无及。惟求皇上将我速正典刑,以为贪墨负恩者戒。”

李侍尧的此番说辞,简直是教科书般的检讨,要点有以下几个:感恩皇帝;我之前没有贪污过,暗示贪污和办贡无关;我是自己思想问题,才收受贿赂的;希望皇帝严惩。

这几个环节下来,不但将皇帝的责任摘的干干净净,而且三观极正。

所以这就暗示着,李侍尧宦海的第二次崛起: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撒拉尔回人苏四十三为乱,乾隆帝派遣大学士阿桂前去视察,特旨授予李侍尧三品顶戴、孔雀翎,前去甘肃管理军事。

乾隆五十年,李侍尧被实授为湖广总督。

乾隆五十二年,入朝觐见乾隆帝,同年台湾林爽文起义,清廷调李侍尧为闽浙总督。

乾隆五十三年,台湾平定之后,乾隆帝再次下命将其图像挂于紫光阁,位列前二十功臣。同年十月,李侍尧病逝,谥恭毅。#乾隆皇帝#皇帝#和珅收藏

几年前,明山因为编瞎话糊弄皇帝,被革职发往乌鲁木齐效力,后来在新疆仕途有所起色,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海宁虽称不上平步青云,但是一路走来却也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