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病后写下一首词,读书、赏花和煮茶成为她的乐趣,意境唯美

2020-12-04 11:15:40 作者: 李清照病后写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有一首《摊破浣溪沙》的词作,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是晚年的作品呢?亦或说词中有没有什么信息可以得知这首词是李清照作于晚年的呢?

不妨走进词中看一看,词中有一句“病起萧萧两鬓华”,这句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两鬓华”,意思是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是李清照晚年时期,因为人到了晚年,头花会花白,也会变得稀疏起来。二是“病起”,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就是说李清照刚刚大病初愈。如果结合李清照留给后世的文字记录,就会发现,这次生病是词人身体每况愈下的晚年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书序、信函、和诗词等文字资料去看的话,她生过两次重病。

第一次是其《金石录后序》中的记载:“余又大病,仅存喘息。”李清照这一次生病是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时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的闰八月,李清照时年46岁。

第二次患病要比第一次严重很多,她在《投内翰纂公崇礼启》中写道:“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这场大病是因为她深受世事牵绊、蒙受种种毁谤,甚至一度身陷囹圄时。

李清照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朋友及时的帮助才挺了过来。根据李清照《投内翰纂公崇礼启》一文中的记载,她这次生病的时间是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时年李清照49岁。

这首《摊破浣溪沙》就是李清照在第二次重病初愈之时所写,词作描绘的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也就是她继续服药治病的养病生活。因为词人大病初愈,同时也洗清了各种毁谤,她的心情也逐渐变好,所以就填成了这首词。

从词中的“木樨花”推断,正是八月份桂花开放之时,而地点正是词人寓居的杭州西湖一带。

《摊破浣溪沙》是词牌名,也叫《山花子》,最早是作为唐教坊曲名使用的。在晚唐、五代时《摊破浣溪沙》脱胎于词牌名《浣溪沙》,浣溪沙上下片各三句,每句七字。

《摊破浣溪沙》在《浣溪沙》的基础上,在上下片的最后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的词章格式,所以叫《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由此而构成了双调四十八字,平韵的《摊破浣溪沙》。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描述的是普通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轻描淡写,读来却扣人心弦。原词如下: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开篇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描写的就是一个久病初起的人的形象,虽然还有点憔悴,但是词人精神还是不错的。他洗漱完毕,坐在梳妆台前照照镜子,在镜子里她看到了自己“两鬓华”的样子,词作就是以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起调的。

从这句还能看出处,词人因为生病,卧床的时间很长了,如今病情好转,词人的心情也随之转好,她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在梳妆台前,词人对镜端详自己的容貌,虽然还未完全恢复,但总算一切都好起来了,这也为词作接下来的描写做了铺垫。

“卧看残月上窗纱”这一句是时间上的挪移,生活场景也发生了变化。时间从早上直接过渡到月上窗纱的夜晚时分。

“卧看”二字很显然还是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一个侧面描写,因为大病初起,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是不宜久坐的,她的身子乏力,坐一会儿又回到了床上躺下。尽管如此,也足以说明词人心情较为闲适。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