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釉,又称泼釉、淋釉。浇釉法始于宋代,手艺操作,首要用于缸、瓮等较大的产品。均釉的施釉进程比较简略,把备用釉浆搅匀后,用喷壶装釉浆,将釉浆喷淋于器物外表,剩余的釉浆又流入釉缸,直到整件器物浇满釉停止。施釉结束后进行枯燥,坯体与釉需坚持同步枯燥,待烘干至含水率低于2%后,即可入窑烧制。
民国元年,宜均窑户创始加剧施釉法,即在坯体上施釉后,再加涂一层均釉(别称面子釉),使釉层凝重,出现美丽的云斑纹或垂流状,釉的玻璃质感显得愈加激烈,色彩鲜美妍丽。新中国建立后,宜均陶器职业进入簇新的开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王孟听发明了“点彩流釉”新工艺,即在陶胎上施以均蓝釉,再点涂其他色釉,烧成时发生有“窑变”作用的均彩釉。
四、窑炉
宜兴市丁蜀镇均釉器创烧前史悠久,境内有小窑墩遗址、涧众唐龙窑遗址、行进龙窑、前墅龙窑址等国家级文物维护单位。古代,宜兴窑烧均釉窑炉以龙窑为根本结构,在不同的前史时期又有必定的改善和开展。龙窑,当地俗称蛇目窑,由窑头、窑室和窑尾三部分组成,是宜兴区域古代烧制均釉的首要窑炉炉型。
国家级要点文物维护单位行进窑窑址
咱们查询了坐落宜兴市丁蜀镇解放西路茅庵山南坡的行进窑遗址。行进龙窑依山势斜坡而建,从下往上看,形状似一条突如其来的飞龙。行进窑始建于清代晚期,民国年间进行了扩建,20世纪60年代后期隧道窑鼓起后停烧,是宜兴现存最大的龙窑遗址。2006年5月由国务院发布为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行进窑为龙窑结构,头南尾北,依山而建。窑身内壁用长条形砖发券,外壁敷以黄石块与白土。窑身两边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90对,东侧建有窑门三个。其斜度是:窑头部分为21°—25°,中心为18°,窑尾为5°—8°。现窑头部分已有残毁。窑址残长84米,窑基宽8.7米。窑身内壁中部底宽3米,高2.45米。从前烧制的产品首要为大缸、盆、酒坛、陶台等。
现代烧制的均陶(艺术陶)
学界对“宜均仿宋钧”一说有不同观念,如前所述,从制造工艺上看,两者有较大的差异。再如宋钧用复原气氛,而均釉运用氧化气氛等。宋钧的胎体为瓷胎,分两次烧成,而均釉的胎体皆为紫砂胎,坯体和釉一次烧制成型。此外,二者的烧成温度也有很大不同。总归,两者的联系还值得进一步研讨。
前史进入21世纪,文明位置越来越重要。现在,世界各国都格外注重文明遗产维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端重视宜兴均釉传统烧造技艺这一共同的非物质文明遗产。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均釉传统烧造工艺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现代的机械成型设备替代了手艺成型技能,煤气窑、隧道窑、电炉替代了传统的龙窑。在此布景下,仔细收拾总结宜兴均釉传统烧制技艺,是前史赋予的任务,有助于维护和传承、开展该工艺,在现代化布景下,保证宜兴均釉传统工艺再创前史光辉。
附录:
1.“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的前史沿革:
1955年,丁山榜首陶业出产协作社;
20世纪60年代,西庄陶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宜兴红星陶瓷场;
20世纪80年代,为宜兴均陶工艺厂;
2000年后,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
2. 宜兴均釉工艺在前史上的宗族传承联系:
(1)葛明祥、葛源祥、葛祯祥;
(2)鲍泽荣、鲍学源、鲍良寅;
(3)葛敖松、葛岳纯。
注释:
【清】陈浏撰:《匋雅》,民国静园丛书本。
【清】佚名撰:《南窑笔记》,民国美术丛书本。
【清】朱琰:《陶说》,知缺乏斋丛书本。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民国美术丛书本。
甲泥,是指夹于地层之中,受天然压力后成为坚固的泥块,如同铁甲相同,故名。也有人以为应该称“夹泥”,指夹于岩层之间的紫砂泥料。
宜兴兰山、大潮山、白泥场一代多产白泥,色彩有灰红、桃红、象牙色数种,有很强的耐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