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2020-12-12 20:05:56 作者: 贺云翱:宜兴

原标题: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查询

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查询

贺云翱

宜兴均釉,即均釉陶器,又称“宜均”,是宜兴均山一带出产的一种带釉的高温陶器。均釉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通明,色感淳厚古拙。凭仗得天独厚的本地紫砂陶土质料,均陶以其特有的高温“均釉”而驰名于世。均釉品种甚多,形制多样,釉色“以天青、天蓝、云荳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此外尚有月白、洒蓝等色。在“欧窑”的釉色中,以灰蓝釉最为宝贵,这种釉色介于灰墨、灰绿之间,“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是闻名的“欧窑”的根本釉色。

依据考古材料,早在东汉时,宜兴已开端烧造釉陶。现在所说的宜兴均釉是从隋唐的釉陶开展而来,宋代(960—1279)就以共同的制造工艺、正经的造型和赋有特征的釉色著称于世。明清时期,宜兴均釉工艺到达恰当高的水平。至明代,宜兴名窑“欧窑”所制宜均陶器形制正经,釉彩艳丽耀眼,“欧窑妍且姱,艳丽同晨苑”,这是人们对“欧窑”釉色的赞誉。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两个博物院中收藏的“宜均天蓝釉鸠首壶”“宜兴天蓝釉莲花洗”等数十件明代文物,都折射出宜兴均釉的艺术成果。

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明,故宫博物院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从文献记载看,均釉流行于明代中叶。明代嘉靖年间的谷应泰编撰的《博物要览》卷二“均窑”条记载:“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经用。”万历年间,曾两次到宜兴的文学家王樨登在其《荆溪疏》里也说到:“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获值稍高……”可见宜兴区域的带乳浊釉的陶器——即所谓均釉,在万历时就已到达了较高水平,一同,明代人以为,宜均的釉色和前史上河南区域的钧瓷相类,所以把它们扯到了一同,后来有学者以为宜均是在钧瓷的影响下发生的,这真实有误。因为,其一,宜均是陶不是瓷,“均陶”和“钧瓷”有实质差异;其二,宜均早在本地唐代窑址中已有什物出现,其创烧的年代早于钧瓷,最少两者是差不多同一年代创烧的,因而,无法证明两者之间有前后传承的联系。

明代后期,出产均釉最成功的窑厂是所谓“欧窑”。朱琰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陶说》中记叙:“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这儿把均陶说成是“瓷器”,亦与现实不符。其实,“欧窑”这个称号的出现应该更早。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在雍正四年就有“欧窑方花瓶”之说。晚清时期许之衡所撰的《饮流斋说瓷》说:“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方法多半仿钧,故曰宜均也。制品虽出宜兴,然与阳羡名陶一系微有差异,与清代紫砂挂釉各器亦微有不同。大略制造时仍参入瓷质,非纯用紫砂者欤。”晚清人确定宜均是仿钧窑,又说宜均“参入瓷质”,然咱们在查询中所见均陶皆属陶器,未见瓷质,不知许君此说何据?清雍正年间,宜兴均釉开端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物。

清乾、嘉时期(1736—1820),丁山窑户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承继“欧窑”传统特征,所制产品有“落日紫翠忽成蓝”的雅韵,后人谓之“葛窑”。“葛窑”烧制的均釉蜚声中外,在日本被称为“海参器”,其釉色淳厚独绝,釉彩丰厚深重。“葛窑”制品除杰出釉彩美之外,还选用刻花、镂雕等装修技法,提升了整器的艺术性。

清代宜兴均釉琮形瓶(左)、瓜形瓶(中)、觚(右)

宜兴均釉烧制技艺自清末以来会集散布在宜兴丁蜀镇区域,其文明遗产散布空间清晰,首要坐落丁蜀镇白宕一带。前史上的这一地舆空间内,散布许多出产均釉的窑场,清代诗人胡天游称之为“千窑万填列门户,堆器不尽十马驮”。1949年后,宜兴均陶有限公司开端名为西庄陶社,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为手艺业协作社,坐落宜兴丁蜀镇。其时,首要是鲍氏宗族进行均釉的制造。1949年前,会做均陶的鲍学源曾读至私塾四年级。新中国树立后,丁蜀镇的均釉烧制工艺只要鲍学源(1913—1982)一人承继。“大跃进”时期,均釉烧制工艺曾一度失传。鲍学源,1973年(或1974年)从其时的宜兴红星陶瓷场退休,曾留用几年,后因身体欠佳,回家疗养。鲍学源之子鲍泽荣也曾在均陶厂作业,从事均釉的制造。鲍学源之孙鲍良寅,1960年进西庄陶社,2007年退休,留用至今。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