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梦想托起明天的希望

2020-09-21 05:59:00 作者: 让科学梦想托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

制图:汪哲平

9月19日,一名小朋友在内蒙古科技馆与机器人对话。

王 正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20年来,全国1600多辆科普大篷车累计行驶超过4000万公里,服务2.66亿人次。

针对农村实际,科普大篷车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校园里的小型“科技馆”,农田边的“流动技术服务站”,大篷车播撒知识的种子,在乡村科普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为公众献上一场科普活动盛宴。

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科普资源较为贫瘠,如何让科学知识触达?科普大篷车项目将“科技馆”搬到车上,把科学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已经跑了足足20年。最近,科普大篷车就来到云南西北部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新星小学,这也是科普大篷车首次走进这座山村小学。

把“科技馆”搬到车上,送到田间地头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四川两省交界处,群山环绕,沟壑相连。新星小学在山间一片难得的开阔空地上。当装满展品的科普大篷车开进新星小学时,孩子们立马围上去,上下左右瞧了个遍。6辆不同功能的科普大篷车,50多件展品,整齐排列在操场上,相当于一座小型科技馆。

手摇发电机、电流控制的“铁钉桥”、演示自动变速箱的齿轮……展品形象直观展现了课本上的科学知识。科普志愿者在哪件展品前讲解,孩子们就跟到哪里,抢着要动手体验。

四年级学生安军走近展品,一件件仔细看。和小伙伴一样,他也被大篷车带来的炫酷科技产品所吸引。一款小型机器人随着音乐节拍跳舞,孩子们趴在地上,直盯着它做出的每一个动作;在大篷车的裸眼3D屏上,画面“飞”出的恐龙引来孩子们一阵惊叹,过后一位孩子用手摸了摸屏幕,回过头对伙伴做鬼脸。

校舍下,孩子们期待的科学表演开始了,他们搬来小座椅,整整齐齐坐成几排。两位中国科技馆的金牌科技辅导员要做3个“火箭”升空实验,分别演示气动“火箭”、酒精“火箭”和粉尘“火箭”的发射过程。“3、2、1……”科技辅导员带着大家一起倒数计时,“火箭”嗖嗖地飞出去了,引来一阵欢笑和惊叹。

举手的孩子被邀请上台参加实验,这时科技辅导员讲解了“火箭”升空原理,还告诉他们,火星和地球一样,是太阳系的行星。不久前,我国还发射了去火星的探测器。

“你们知道太阳在哪里吗,太阳系有几个行星?”一位科技辅导员问道。“在天上。”有孩子回答得很认真。“有4个”“不对,是5个……”“有8个。”科技辅导员公布了答案。志愿者给孩子们发了两条纸带,一条是行星图案贴纸,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参照与太阳的距离,一一贴到另一条贴纸上。

“我找到火星了,就在地球旁边。”安军高兴地告诉志愿者。

让山里孩子触摸科技,种下科学梦想

2008年,来自深圳的吴兴珍刚到新星小学时,学校只有一名老师,学生也很少。她想为孩子们做点事,就申请在当地支教,留在了这里。

新星小学是附近6个村子唯一的学校。12年后,情况已经好多了,这里有11名老师,近200名学生,吴兴珍也成了新星小学校长。根据教育部门安排,学校统一开了科学课,可吴兴珍说,老师大都是代课的,孩子们很难接触到科普展品,今天很多展品,她也是头一次见。

活动现场来了100多个孩子。“只要不是特别远的,家里没有重要活计的,都来了,有的家长也来了。”吴兴珍说,她很了解身边这些孩子,“今天回家,有些人估计都睡不着觉了。”

从县城到新星小学约70公里,一路盘旋,急弯重重,开车要3个多小时。中国科技馆馆员冯晓菁说,一路上至少翻了3座山。新星小学所在的拉务洛村在公路尽头,再往后只能下车步行了。

冯晓菁在北京长大,工作后到基层做过不少活动,可这一次她对科普大篷车的意义感触最深。“有些孩子一直待在山里,大篷车不过来,他们就很难有机会触摸科学的世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