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镇江人,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纪录片《陈光甫》在镇江开镜

2020-10-12 21:16:49 作者: 这个镇江人,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张时,员工只有七、八个人,陈光甫任总经理,兼营业、拉存款、跑工厂、搞放款,晚上回到银行还要为青年行员开班培训。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甫一亮相,就被坊间称为“小小银行”。这时候,就展现出镇江人陈光甫具有现代金融的生意头脑了。他从“一元开户”做起,上演了连台好戏。

一天,有人踏进宁波路9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柜台上放下一百块银元,要求柜员开一百个存折,每个存入一元。柜员听后,觉得客户明显来捣乱,准备将此人轰出门。陈光甫知道后,要求柜员照常办理,而且态度更热情、服务更周到,让对方无话可说,自讨没趣。

这件事经过口口相传,报纸报道,让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市面上名声大噪,民众用脚投票,纷纷把钞票存进了这家银行。不仅如此,对于囊中羞涩未满一元者,银行同样热忱欢迎,还特意奉上精心制作的储蓄罐,让民众在家里也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接着,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礼券储金、教育储金、通知存款、旅行支票、代收水电费……这些招数轮番上场。

这些从现在看来都是司空见惯的银行业务,在当时的中国金融业却是极富创新精神的开创之举,虽然很多银行家对此颇不以为然。很快,凭借陈光甫的精明强干,管理有方,“小小银行”凭借这些经营韬略,拳打脚踢,锐不可挡,业务迅速发展。

到1926年,资本增为250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700万元;最高峰时分支机构达111个,职工2700余人,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南三行”的龙头,其地位举足轻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外景。

02

经营场上的高手

陈光甫毕竟是年轻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喝过“洋墨水”的,他知道要“时时想新办法”,满足顾客的各项所需,换得分内之报酬,这才是银行正当利益之源头。所以他的“小小银行”更善于细分客户,推陈出新。他搞过养老储蓄、旅行储蓄、婴儿储蓄、子女教育储金等。

陈光甫深知做好一个孩子的业务,就能拉动一个家庭。他的银行在一些学校设立办事处,吸收学生储蓄,还同“面粉大王”荣德生创办的无锡公益工商中学联手开办“模范小银行”,定期派员为学生教授记账、点钞等银行基本技能;每年与大、中、小学分别举办储蓄征文比赛,以储蓄的重要性为命题,发动学生挥笔抒写感想,择优评定名次,一等奖由银行代开储蓄账户,并颁发储金100元,但规定奖金一年内不得提取,以符合提倡储蓄之本意。就这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了无数个第一。

03

海雨天风独往来

陈光甫的经营手法,充满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曾投资过多种行业,旅行社、保险公司、铁路、饭店旅馆、图书馆等等,其中尤以中国旅行社影响最大。

1923年8月,中国旅行社前身——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陈光甫办旅行部的初衷,并非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期望和洋人的旅行机构一争长短,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中国人的利权。

所以,他要求员工“既为社会服务,即无利亦须为之”。旅行部运营初期,就开办了诸如代售国内外火车、轮船票,预定舱位,代办出国手续,运输行李,发兑旅行支票,设立景点招待所,创办旅游杂志之类的业务。这些业务处理繁琐,利润微薄,甚至纯属义务,为洋商旅行社所不屑。

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它并不是独立机构而是设在了银行下面。在30年代中叶,中国旅行社在与外国旅行社的竞争中立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