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菜场运营不久即关门,是不够“网红化”,还是踩了“假需求”陷阱?

2020-10-20 07:20:11 作者: 网红菜场运营

“需求”与现实的错位,在上海更新的“网红菜场”中并不少见。一家菜场号称打造“菜场夜市”,但有市民驾车几十公里前去,发现既没有摊贩,也没有居民,“当地居民居住分散,晚上回家后根本不愿出来。”还有菜场更新以打造“社区客厅”自居,但附近的居民吐槽“哪有一边叫着‘亲人’,蔬菜价格却比别的菜场贵一倍的道理?”

可以蹭“菜场”流量,更关键是解决系统问题

日前,一家被称为“上海最美菜市场”的商铺在新天地开张,这家店虽然采用了菜市场的形式,销售的大量商品却是化妆品,点缀其间的水果、饮料、食品更像是一种“背景”。

在崔国看来,通过菜场和化妆品的跨界冲突刺激大众关注,是一种明显的“蹭流量”行为,也是在顺应或借用城市更新网红化的趋势。

摄影:蒋迪雯

据介绍,这种模式背后有着简单的商业营销逻辑——一些超市会在儿童用品区域的开头摆上几瓶啤酒,因为有男性顾客买完婴儿用品时,会“补偿”自己“顺手”将啤酒放入购物车。“这家店的业态背后有一些消费习惯的微妙观察,但最终能否成功,所针对的人群是否真的有需求,仍然有待验证。”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一家网红菜场不足以解决系统问题,但一个细节却能影响整个系统。比如市中心许多共享单车没有地方停,但大众又有骑共享单车的需求。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公共空间改造不应只是盯着菜市场这样一个点,“点”上的视觉转变升级最容易出效果,但缺少系统化的方案,细微处的矛盾最终会影响整个方案。